課程概說
1.發現生活中的土壤色彩。
2.藉由高倍顯微競下世界的觀察,去發現礦石粉末裸視色彩的成因。
3.引導學生,應証土壤、岩石、礦物的色彩成因。
4.成果展之時、就明度、彩度與色相為軸,利用對比做展示。排列出有意義的層次,成為有主題的作品。
5.透過眼睛來觀察幾項不同的土壤顏色,去深刻理解土壤之間差異。
向度分析
1.色彩學\r\n2..台灣的土壤與礦石
教學預期成果
1.色彩學與地球科學知識互動,能活化學科能力的應用
2.由美術課發展學生自發認同土地的情操,事新課綱的方向
3.以紀錄土壤色彩為由,讓學生走進大自然之時,看到色彩不同的深度
4..學生合力完成的認識"土地母親之容顏展"會是感人的台灣故事
教師課後省思
多元思維之下的課程設計,往往觸類旁通。時而太過發散難以收拾。如何有效率收尾,輕奏順暢同時,又能兼顧學生能力與興趣的個別差異,是下一步努力的目標。
課程規劃
-
01發現生活中的自然色彩
A.介紹顏色的溫度、感受與文化背景。B.以生活中各種色彩的範例解釋色彩的象徵與代表性。
-
02策展課程
A.介紹策展的概念。B.自然土壤採集成果的色彩學展覽發想。
-
03以校內與校外的小觀察與小採集
A.校園內的土壤採集與裸視分類。B.校外的土壤採集與裸視分類。預告學生需利用假期完成的台灣土壤採集。
-
04學生展示台灣小旅行的採集成果
A.介紹採集經驗。B.研磨與高倍顯微鏡觀察。
-
05成果展主題:台灣土地母親的容顏
成果展示的策略討論與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