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標籤 關鍵字 #比例

島嶼的天空

取樣了2018全台灣空氣污染指數紋樣,帶大家看見隱藏在數字背後的真實模樣,將空氣品質指標轉換為分級色彩及紋樣,讓大家更直接明確瞭解空氣的污染現況和色系的意義。

有感書寫

讓美回到日常生活,從學生日常書寫的觸感經驗出發,思考如何製作一支「最有感」的材質美筆開始...課程將以設計思考五步驟引導學生製作一支能表現自我風格的材質美筆。

關於比例這件事

從比例KIT的操作回應至日常生活當中的穿衣技巧,發現身高比例與腰身位置所造成的身長視覺差異,以及相同高度的比例區塊內切割成不同幾何圖形與人的感受,最後偕同八上生活科技的建築材料與加工處理單元的先備知識,給予製作水泥器皿的比例任務。

偶域比例

大大小小、高矮胖瘦、色彩、造型各有特色的動物玩偶、人物、卡通布偶到底隱藏著何種比例上的密碼,總是讓人愛不釋手。希望藉由此課程引導學生觀察和實際討論,這些布偶造型上是何種長寬尺寸改變,產生比例上的變形,影響美感,讓學生發現探索生活上有哪些物件存在著比例的美感。

面積比例

從試驗過程中感受到比例不同造成的美感經驗,並得以將試驗過程中得到的美之比例運用於剪紙圖案的設計,最後能將各種不同的比例關係聯想至生活應用中,找出合宜的比例美。

收納小達人

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活動,以合適的方法搬運需要的用具與收納東西方式。應用比例來了解所需要的東西可以因此被整理方便攜帶與維持完整。

可移動的「案上園林」

日常生活的器物多半被習於略去尺寸的審美。透過瓶罐在色彩、比例與功能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由此展開「挑戰經驗認知的比例」。進而開啟一扇體驗比例美感的門。引導學生嘗試不同瓶罐比例的功能設計並思考違反認知的比例關係其目的性上的差異。最後透過可移動的”案上園林”,探索比例掌握空間的氛圍。如何運用比例在構成中的表現,從中建立理性判斷之美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