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可移動的「案上園林」

核心概念
  • 此單元可移動的”案上園林”是希望學生進到這個空間有一種感動的記憶,透     過「瓶花」讓學生在視覺上感動而引發美的意識。生活中比例美感的問題可由     不同比例的身形、周遭隨處可見的瓶瓶罐罐,因瓶罐比例的不同、色彩比例的調整能讓瓶子造形成為花器的功能;再到如何把瓶花放置在適當的空間中,讓學生彼此間能自發並共好的學習興趣和知能。與此同時;美感已落實於生活情     境中。從感知到實際動手改變,由此引導學生擴大思考,透過感知理解美感的重     要性。

課程概述

  自身體延申來建立「比例」概念。以”玩偶"(可先測量玩偶的尺寸)為單位體驗自己身體各部位與玩偶的比例大小。
  當學生對「比例」的大小有了基本的審美情緒後;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出發,觀察生活中瓶罐的大小與使用的功能之間的相對關係,使學生將美感落實到生活中,需要對生活有感;對美有所選擇與堅持,並同時擁有實踐的能力。
  日常生活的器物多半被習於略去尺寸的審美。透過瓶罐在色彩、比例與功能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由此展開「挑戰經驗認知的比例」。進而開啟一扇體驗比例美感的門。引導學生嘗試不同瓶罐比例的功能設計並思考違反認知的比例關係其目的性上的差異。最後透過可移動的”案上園林”,探索比例掌握空間的氛圍。如何運用比例在構成中的表現,從中建立理性判斷之美感能力。

美感預期成果

本次的教學活動,希望培養學生對周遭環境有感。瓶罐的比例設計與功能性密不可分;在日常使用的瓶罐那些有合宜性。上完六堂美感課程後學生能獲得關於「比例美」的能力。有意識的去發現-觀察-體驗外;也期待他們能將所學運用於生活中(除了比例的應用外,學生能將廢棄物轉換.培養審美意識的同時也能有環保概念),並擴及周遭所及之各類的生活物件中;用不同的比例去排列,既是新又是舊的,一點點比例的改變就創造生活的亮點。

 

教師課後省思

 

在生活中關於比例的應用比比皆是,如何讓學生察覺比例應用的合宜性?如何感受比例所產生的美感,是我在設計這個構面時所所思考的。如何讓學生能最直接並感知到,國中生正是對身體最好奇的;因此從身體比例展開比例在生活層面上的應用。比例這個構面在一般的美術課程中較少提到;除了畫素描時。六堂課下來發現學生對於比例中花材與花器在比例的搭配上整體感不足,缺乏思考與思受。多數學生都用直觀的感受來插花,所以在選擇花材時都是以喜好來選擇,容易忽略花的顏色與花器造形比例間的合宜性。對多數學生來說插花的初體驗趣味性很高,女生的興緻也高於男生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關注到孩子在〞玩〟當中,感知到多少的審美情趣;鼓勵孩子多嚐試,做中學是最能讓學生意識到比例的應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課程規劃
  • 01
    觀察與描述

    探討不同比例給人感受有何不同?

  • 02
    觀察與紀録

    特殊比例的趣味性臘長狗 紅貴賓

  • 03
    美感試驗

    測量實作:試驗不同比例的組合引起的視覺感受和功能的差異性

  • 04
    案例欣賞

    介紹日常生活中具有美感物件的比例與構成的關係 (美感電子書)

  • 05
    分析與應用(實作+分享)

    以比例即構成的概念進行美感分析與應用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