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學習課程,在建立學生學習比例美的概念,從基礎的構面為比例,比例當中需要對於大小、尺度、模矩、分割整體、組合限制、合宜比例(比例美)等項目的了解。
首先從日常生活的物件開始執行整裡的概念,先有分類、尺度與合宜大小做為基礎,讓學習者注意到生活當中各種物件的尺度。
再利用超大比例引起討論,在抽屜當中放一個超大物件產生尺度對比,對於這個物件的放置方法,書寫出想法,並討論哪一種大小在這個尺寸當中合適。
合宜又美觀,設計書包大小的裝置放入透明盒裝設計版,產生攜帶方便搬運的收納裝置。
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活動,以合適的方法搬運需要的用具與收納東西方式。應用比例來了解所需要的東西可以因此被整理方便攜帶與維持完整。
美感預期成果
經由學生透過比例練習的學習,體驗到物件大小尺寸於收納空間的關係、限制空間對日常生活物件當中的收納的方式,因此可以形成學生對於比例尺寸與日常生活的收納產生關連的聯想,經由整理及練習當中會知道比例的影響。
教師課後省思
- 學生對於基本工具的使用,也需要有機會可以熟悉,量尺品質的良莠不齊,像是量尺的刻度都不清楚造成學生對於畫線與尺度的不確實,或者觀看角度不同,造成下筆的時候沒有辦法具備精準度,所以以學生教材就是它們的工具,採買上著重在使用的學習,不同班級的重複使用不同班級的重複使用,可讓學生減少修正的挫折感,或許是避免他們成為「差不多先生」的一種方式。
- 尺度概念具體化並且能察覺尺度具體表現(像是寫出長、寬、高),在學生的學習當中能夠產生規格概念的過程,在本課程之前是很不清晰的,這也是需要意識與練習,能夠具體說明的時候,學生就可以跨越概念改以實際的方式表達具體的尺度與大小,也可以開始用其他的物體來做敘述類比。
- 體驗比例的美,所需要具備的學習經驗,對於尺度的經驗需要有數據支援,也可以增加直覺反應與比較性,設計使學生比較對等條件的環境,提示累積的學習過程像是跟構成比較相關的達成「一目了然」、「分門別類」條件,來顯現比利的重要性與美感的結合。
課程規劃
-
01什麼是比例,比例練習的收納空間。
試試看,將桌上的物件可以整理到所有的物件盒當中,分組競賽。(有創造VR的需要)因為實際上要找物品然後將雜物整理到適當的位置。 或是收到看起來很少的狀況。
-
02比例的練習與紀錄
組合文具收納箱,紀錄文具的長寬高,並且收納到適合的透明盒子(製作)當中。 記錄尺寸的大小,並且製作紀錄。將同類型的物件分類,以合適的盒型將物件收納。
-
03套件組合的練習
根據上一堂課程,學習堆疊的需要與模矩組合概念。大中小的收納袋,讓物品放置在適當的夾鏈袋。想辦法將夾鏈袋依據不同的大小,放入
-
04在哪裡都方便取用美觀的置物盒。
好看又合宜的收納,是最終的目的收納要可視化,才可以選擇出合宜的需要,整理的過程當中才知道哪些東西可以一直被利用。也不至於浪費。
-
05野餐盒的整理箱
利用方格紙定位,將餐具、成盤、刀叉等等,選擇適合的大小,做出紙盒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