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帶著學生藉由步行方式以框景去找出校園(生活)環境中的美感角落、讓他們在路程上自己選取認為最美的視覺經驗攝影,這可以是他們生活的片段、剪影或是沒發現過的美,讓他們去探索環境的質感與色彩,以及兩個元素實際運用環境當中產生的美感與背後的意義。分組討論框景在裁切時何以為美為裁切思考的重點,這個美感經驗在色彩與質感上的呈現是怎樣搭配的,進而將所有學生收集的美感角落進行展示(多媒體或網路),並加入黃金傳奇尋寶遊戲,藉由分組競爭,希望學生累積視覺的多樣性經驗。
接著藉由選擇代表自己未來期望的剪影象徵「夢鳥」,以及紙雕底紙的選擇,轉化為色彩與質感上的思考,讓學生運用所選的紙材與簍空的夢鳥紙雕,與教師引導進行構成安排與設計停格動畫,以手機軟體完成一件的對自己未來期許的「飛翔的夢鳥」,在色彩搭配與質感的選擇必須和個人期望與感覺相呼應,並能夠說明與發表,集合成美感蒙太奇。接著帶領學生從平面轉入立體,讓視覺與觸覺產生連結,以裸設計的元素美感概念,帶學生探索寶特瓶被去除原先質感後的美感變化,從水泥容器到水泥基座的燈台中,試著去創作出質感之間的對話,也在每人的生活空間裡點亮一個美感的角落。
美感預期成果
1. 從生活中進行質感、色彩與構成的觀察,並收集3個框景下的美感角落,完成美感自我觀察的經驗。
2. 進行美感角落的色彩、質感分析與討論,形成自己的色彩質感概念。
3. 學生選取一隻鳥的連續飛行動作(3-4張A4),完成紙雕簍空。
4. 以學生選取的美感角落為景,以手機軟體完成一件停格動畫作品「飛翔的夢鳥」。
5. 學生作品集合成美感蒙太奇,並於學校網頁上展示。
6. 學生進行水泥質感探索,學習質感的轉換並進行創作,更進一步讓美感作品更貼近生活。
教師課後省思
原本的課程因為過於緊湊,很多操作部分得依靠翻轉教室方式完成製作,發現學生更能在課後進行學習與合作,反而發現這是讓學生進行持續性學習的好機會。
-
01課堂一
學生先從生活中活動的場域,運用框景選定三個色彩與質感不同的美感角落。課堂五人一組討論老師所設定關於框景在生活中運用關於色彩與質感的題目。
-
02課堂二
將學生的美感角落進行展示,互相觀摩微觀取景,老師再給學生不同角度說明與再觀察。並分組進行競賽找尋質感角落(黃金傳奇)。
-
03課堂三
選一隻代表自己的框景剪影(鳥或自行創作),分析象徵物怎樣代表自己對國中生涯的期許,適用於哪種紙的色彩與質感。引導學生思考質感與色彩的對話。
-
04課堂四
學生自己選擇的框景簍空紙雕,以相機拍出第一張配合質感角落的作品,學生進行說明分享。以手機軟體完成停格動畫作品「飛翔的夢鳥」,並於網路分享並說出這過程中的感想。
-
05課堂五
運用「裸」設計的元素,進行寶特瓶的翻模,直接接觸質感並觀察與分享其造型與質感的關係。水泥翻模教學中,帶領學生直接接觸原始建材元素,觀察與探索「裸」元素的美感,並發現被除去視覺裝飾後翻模取樣的寶特瓶會呈現的美感。
-
06課堂六
完成寶特瓶容器翻模後,更進一步帶領學生觀察「裸」設中質感與環境對話產生的魅力。以愛迪生燈泡的透明與水泥的對話,完成兩種素材的結合(配線、翻模),完成後舉辦「美感點燈」儀式,展示美感課程過程與心得。也讓學生更了解與生活和環境的對話與連結,會讓生活美感更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