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好食器

核心概念
  • 發現質感構面的美感。
  • 了解質感與功能性的關係。
  • 能因應需要選擇合宜的質感。
  • 反思自身日常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進而找出更好的處理方式。
美感知能
  • 質感構面基礎概念。
  • 質感與功能性的關係。
  • 人類活動對於生活環境具影響力。

課程概說

校園中常常可見學生使用大量一次性餐具和塑膠袋,例如各式早餐、飲料的盛裝容器和提袋,甚至也有懶得帶餐具而每日購買免洗餐具盛裝午餐團膳的學生。希望能透過質感課程的體驗,讓學生對於此現象有所感知,進而思考改善的方式,過更有品質的生活。
以質感概念的引導為始,讓學生對於質感有基本認識。而後經問答討論與觀察,使學生發現一次性餐具的危害,再探討不同質感的食器各自的優缺點與適用性,進而探索食物與食器間的關係、食器的製造成型過程(助於深入了解器物質感之美),並透過實作與實際體驗讓學生找到合宜而友善於環境的用餐工具。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對於質感構面能有感知。
2. 學生能發現一次性餐具對環境的影響,並反思其適切性與必要性,進而改變日常習慣。
3. 學生對於食物與食器的質感能有所體認。
4. 學生能了解質感與功能性之間的連結。
5. 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分享操作成果。

課程規劃
  • 01
    質感概論

    學生分組,於8分鐘內、在教室中以觀景窗概念框出自己認知中的五種質感。(避免與他組重複)

  • 02
    好方便?

    探討一次性餐具在現實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狀況,及其對人與環境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思考可行的替代方式。

  • 03
    食器的質感

    各組發給一套餐具,同組餐具為同一材質(保留材質原色不做改變),各組材質相異。請同學觀察討論後,說明本組的餐具具備哪些質感特色、功能特性及優缺點為何、適用於盛裝哪些食物或使用於何種環境狀態。

  • 04
    換裝試試看

    探討相同的食物盛裝於不同質感食器所給人的不同感受;為不同的食物找到合宜的安身處。

  • 05
    食器的誕生

    探討食器如何選材、被製造以達其現有質感與功能,深化質感概念。

  • 06
    究好食

    事先以單日團膳為盛裝內容,請學生尋找並攜帶合宜而不同以往的食器加以盛裝後拍照存檔。於課堂上分享選擇的依據與實作過後的感想。

劉昀儒
臺南市立新東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臺南市立新東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