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色彩瓶與空間的對話

核心概念
  • 色彩的美感
  • 環境中色調的應用
  • 色彩的可能性
美感知能
  • 色彩的感覺與抽象意象
  • 色彩的調和
  • 和諧的色調和衝突的色調
  • 合宜的色彩處理

課程概說

引導學生從自身周遭出發,透過校園踏查開始觀察發現環境中出現的色彩,覺察自然的色彩變化及人工色彩的使用,利用色票比對與紀錄環境中出現的色彩,體驗不同色彩帶來的視覺與情緒感受,進而理解並能初步運用和諧的色調與衝突的色調,找出有美感並較友善的色彩配置。經由對於色彩的理解與直覺感受,進行初步色彩調和與探究,利用透明玻璃瓶命名上彩,將色彩與抽象意念或具體概念連結,完成後利用色彩玻璃瓶與空間進行對話,尋找現有環境中最適宜的角落,思考色彩上為何合宜?另外,色彩上最為衝突的角落又是哪裡?藉此過程去思考色彩的多元可能性,以及色彩對環境的影響,進而達到色彩構面的美感提升。

美感預期成果

1.對於周遭環境的色彩能有感。
2.能去思考這些色彩是否合宜,是否有美感。
3.對於相同的色調或衝突的色調有基礎認識。
4.在既有環境色彩中需加入新色彩時,能思考各種可能性,並選擇較為合宜的色彩。

教師課後省思

首次進行美感實驗課程,雖然在課程計畫上已有特別考量時間問題,將每堂課程

目標盡量精簡單純化,但實際進課後,仍面臨單堂課扣頭扣尾後時間略嫌不足的問題,故在每堂課後會進行課程微調。課程完整實施後發現,此次的課程應可擴充成八堂課,時間上會更充裕。

校園色彩比對採集的部分,利用色票進行比對和觀察,可讓學生能更細膩的去發現校園中各式景物的色彩。實際操作後,讓學生先帶色票本出去紀錄,回教室再進行剪黏上學習單的效果較好,學生可以更專注觀察,也可避免學習單或剪下的色票被風吹走及遺失等問題。

色彩瓶上色過程中,雖然學生已有水彩混色基礎,但因此次課程使用壓克力顏料,媒材特性又有所不同,需要再仔細解說並引導使用,學生也需較多時間去嘗試與練習,故在色彩瓶繪製課程上,調整延長多一堂課,讓學生能有充分時間去嘗試新媒材。少數較無法掌控混色的學生,除進行個別指導外,可於課堂上另外再提供基本三原色混色表作為參考。

學生對於利用色票進行色調配色及比對色票進行調色的練習皆非常熱愛與投入,完成後也相當具有美感與成就感,可以此為基礎再進行色彩或比例構面的課程延伸。

課程規劃
  • 01
    課堂一

    1.色彩小遊戲。(分組,發色紙,形容詞猜顏色)2.討論色彩印象與感覺。3.覺察生活中的色彩,討論生活中的色彩運用方式。

  • 02
    課堂二

    1.美感電子書-色彩構面。相同的色調,衝突的色調。2.支援前線-色彩大作戰。(分組,學用品、文具色調遊戲)

  • 03
    課堂三

    校園中的色彩大發現-紀錄校園人工物件與自然物的顏色。(分組校園踏查,利用色票或相機記錄) 回家作業 : 個人居家環境的色彩紀錄。找出相同的色調或衝突的色調,以及色彩使用最美的角落和最不協調的角落各一處。從居家布置、個人衣物用品或食物等擇一項目進行拍攝。例如,選擇食物,拍攝色彩最具美感的一餐。或是相同色調的房間布置。

  • 04
    課堂四

    1.色調意象組合練習,例如「操場」,你會選擇甚麼顏色。「雨後的操場」,你又會使用甚麼色彩。(發色票、學習單)2.色彩瓶命名與繪製。(每人一個透明玻璃瓶,利用壓克力顏料,進行個人色彩瓶繪製,強調顏色選擇與組合,不使用具象圖像。繪製前先決定玻璃瓶名稱,例如「雨後的操場」)

  • 05
    課堂五

    色彩瓶放哪兒美?運用上一節課完成的色彩瓶,自行選擇校園角落進行擺放拍攝。拍攝重點1.最能融入色彩瓶的角落。2.最能凸顯色彩瓶的角落。

  • 06
    課堂六

    分享與討論。1.分享個人色彩瓶,討論色彩的使用在個人呈現與他人觀感上是否接近。2.最能融入的角落與最能突顯的角落照片3.回家作業分享與討論。

黃逸渟
新竹縣立東興國民中學 教師

曾為苗栗縣立興華高級中學 教師
現任教於新竹縣立東興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