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組觀察生活中或教室理有關結構物,並建構立體結構各種組合形態表現。
以校園服裝材質的「合宜」體驗,讓學生認識「質感」的概念,將美感落實於生活。
區辨與選擇合宜的器皿、創作在生活日常中具有美感的器物。
感受發散、收斂的構成考版面大、中、小塊面間的構成關係,運用格線的分割邏輯將「臨停牌」呈現整齊的美。
透過實際校園設施色彩的改造行動,彩繪實做,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會觀察生活中運用構造組合方式的各種物品,在生活上運用時能思考合宜性與具美感的構造組合方式。
希望學生嘗試找出可承受用具重量的架構,分別收好術用品,營造具備美感的藝術教室。
學生對於生活中的比例有所感知,更能有比例關係有審美的情緒。
透過比例的練習讓學生了解合宜比例的適切性。
平面構成合於美感的尺度設計原則。
發現質感之美,透過身體感知的方式累積質感經驗。
感受實體與虛無空間的搭配美感,並融入書櫃設計。
探索多種材質/紋理與文句所傳達感受間的媒合度。
透過石塑黏土及二十四節氣告示板練習,先感受材料質感與文字意義,再以不同質感的平面材質來彰顯字型、節氣與文字的意義。
轉化踏查圍籬(牆)的體驗成自我的美感系譜。
能對自己的色彩創作進行闡述與反思討論。
課程著重於探索材料的特性與美觀好用的結構之間的關係,透過工具操作經驗,理解結構特性。
給予學生色彩意象的觀念,討論出符合媽祖文化又具美感的色彩,完成指定的香火袋圖案。
以色彩美感概念,進行與學生的互動對話,運用色彩典範案例,使學生明瞭色彩美感所需的條件與方法。
利用各包裝材質感特性去賦予新的功能,除了舊材新用外,也要去思考創造新質感材料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