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玩轉創意生活好物

核心概念
  • 自然界結構的美感
  • 對稱/均衡合宜結構的重要性
  • 材料對結構的影響
  • 結構的運用於生活物件
美感知能
  • 了解基礎元素點、線、面、體
  • 了解結構原理與生活化應用
  • 了解自然與幾何結構及賞析創作

課程概說

  此課程從貼近學生的生活環境思考,引導同學觀察生活創意好物造型,進而擷取經個人詮釋過後的生活圈的物件意象,進行結構與造型美感的創作,是一種自我剖析的表達,亦是關懷並意識個體生活的實踐與經驗。藉由以自然界的結構美,運用在生活物品,理解結構是均衡的配置,需與力與材料得宜的結合,希望學生在結合造型結構也兼具美感,運用統一與變化、對稱與平衡,並結合發想成生活中的各式創意造型的物品。

美感預期成果

從自身人體結構,了解結構是什麼?運用在哪,大到建築結構小到日常生活的用品都息息相關,這課程預期學生了解好的結構是平衡穩定的配置,但若過度講求均衡是否缺少變化,不良的結構透過補強可能性,生活中美又好用的東西跟設計良好結構有著極大影響。學生試著從生活中尋找立體且可載物並發想成為生活中好用物品。

教師課後省思

本課程在前導介紹並欣賞自然界的結構美,從人體到動物到再植物,因為網路資訊發達學生透過圖片容易了解,但在活動過程中需教師有一段小遊戲讓學生彼此相互熟悉,循序漸進以圖片帶入活動,讓學生有更多討論的時間,畢竟是要學生真正了解所謂結構存在美的原則理,而非一段美的展現,即便所展現出來肢體是生硬,只要能說出源由都應該被鼓勵,目的在於結構存在於人體,人與人之間不同的組成也存在各式結構形式。

材質的選用會直接影響結構體的組織變化,課程進行提供各式線材,紙、布、塑膠等,讓學生任意自由選擇搭配,試著將容器支撐並提起,雖有些同學會選用不適合材料造成無法完成,因為失敗而了解失敗的原因,反而再一次時更會慎選,經過失敗的學習有更多的體悟。

以蜘蛛網的結構進行,目的只是想縮小範圍達到課程目的,並沒有要學生天馬行空創造,但若課程可以結合童軍的結繩更容易達成,再講究均衡結構設計以完成作品。最後階段結合創意生活玩物,因需大量購買提供的器皿大多相同造型,導致學生大致大同小異缺少變化,再次進行可以提供不同大小器皿或是學生自己帶可以增加更多的變化。

課程規劃
  • 01
    課堂一

    介紹4~6種從自然物與人工物來理解結構,是力的傳導與形狀組織結構,根據上 述組織結構,透過分組討論,動作展現不同形式組織結構,透過身體呈現,學生 更了解。

  • 02
    課堂二

    透過分組觀察蜘蛛網狀蜂窩狀鳥巢等自然結構,發現秩序規律、均衡的美感,紀錄差異,並尋找生活中運用的狀況,是否兼具功能及美感。

  • 03
    課堂三

    平衡穩定的結構配置無所不在,利用課堂的書本文具及線材,2-3一組玩對抗地心 引力的遊戲,運用書本山形半開站立內有空間,讓學生使其站立堅固不倒,簡易理解結構與力學相關。

  • 04
    課堂四

    分組活動請小組觀察,各式不同器皿底部的差異,能站立主因,嘗試不能單獨站 立的器皿,運用材料(紙、粗細線、布等)使之平衡穩定站立或懸吊,簡易理解與材料相關。

  • 05
    課堂五

    學生選擇一物品,結合以蜘蛛網的結構,運用材料嘗試製作可提式的袋,需符合可支撐物體,搭配顯露內部或隱藏內部的不同皆可,如何作才能兼具美感。

  • 06
    課堂六

    分組討論所製作出來的結構物,聯想是否稍加改變,就可以某種功能性的物品,各組將結構構造再加以修飾後,輪流分享呈現。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