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好物

核心概念
  • 認識質感構面的美感表現
  • 瞭解質感的多元表現
  • 瞭解質感的差異程度
  • 認識材料技術的進步
美感知能
  • 觀察並能描述物件的質感
  • 主動探索及分組合作學習
  • 表現不同質地層次的技法
  • 選擇適當的布料處理方式

課程概說

質感是什麼?質感是視覺、觸覺與經驗連動的統合概念。由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去探索質地的特色,如:粗細、軟硬、溫度、光澤等。比較質地改變所產生的心理感受,如:真實的木頭與仿真的木紋貼皮、造型質樸的石雕與精雕細琢的石像等。透過質感經驗的資料庫累積,豐富生活美感經驗。

探索質感的表現,讓學生赤腳接觸不同材質的地面,解放來自鞋襪的束縛,用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大地。藉由信任遊戲,在夥伴的牽引下,矇住眼睛用指尖探索未知的紋理、用嗅覺感知身邊事物的味道,從建立安全感為出發點,由「五感」經驗讓生活「有感」。觸摸不同質地的線繩,探索不同的質感層次,思索改變的可能性。

創意來自人心,冬天總想喝一杯熱飲,為了增加杯套「止滑、耐熱」等功能性,請學生思索如何利用杯套的質感來解決問題。提倡環保概念選擇合宜的布料,由改變材料的基底特性,講究材料的處理方式,探索多元的表現。除了實用目的之外,提升美感的層次,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發現美無所不在,讓生活有感,到感知美感,進而達到美感生活的目的。

美感預期成果

希望學生從美感電子書中了解什麼是「質感」,透過五感體驗能豐富感官知覺,從校園環境中探索,發現不同感官帶來的質感層次,從不同角度切入我們平時覺得「理所當然」、很少會特別去意識到的觸覺與觸感。探索不同材質的線繩,從觸覺、材質特性與經過處理後質感的前後對比。最後運用在生活中,為使杯套的質感設計達到「止滑、耐熱」等功能,學生須思索材質的表面特性如何處理才能兼具美觀與實用,進而思索如何利用質感來提升生活的品質。

教師課後省思

本學期的質感課程有許多的啟發,包含一開始的五感體驗,即使是熟悉的校園,透過課程的啟發,學生能關注更多平時視以為常的現象。閉上雙眼當視界變成黑暗,聲音更顯立體,觸覺也更顯靈敏,讓學生能在課程中感受到「安全感」是很重要的。

材質探索單元令我重新思考課程設計的重要性,同組的學生會互相討論,使用同樣材料也不會互相模仿,連平時學習動機差的學生,在本單元專注力能集中,甚至思考若不用黏的還有甚麼固定的方法。雖然杯套單元部分會有針縫技法的差異,但是同學能思考如何讓創意具體呈現,發揮自己的長處。未來的課程設計會以此為鑑,以發現美感為目標,多方探索為主,透過適時引導,讓學生了解有更多的可能性,進而創新表現。

課程規劃
  • 01
    認識質感之美

    用五官認識質感。

  • 02
    光腳丫逛校園

    解除鞋襪的束縛,腳丫與地面的親密接觸,感受陽光照射下,溫暖又粗糙的人行磚步道、濕涼帶有露珠的綿綿草地、堅硬冷冽的格柵水溝蓋等。

  • 03
    線繩的質感

    探索不同材質線繩 (棉、麻、緞帶、毛線、尼龍繩等)的質感狀態,例如:接觸表面感受到粗細、軟硬、溫度,觀察其表面紋理、光澤、材質透光性、可塑性、耐熱程度,拉拉看是否有延展性等,將觀察結果紀錄在學習單。

  • 04
    「止滑、耐熱」杯套構思

    探索不同布料(棉、麻、絲、尼龍、不織布的質感,了解主要來源、優缺點、透水性、耐熱性、耐用性等,從中挑選合適的材料,藉由改變材料的基底特性,探索多元的表現。

  • 05
    「止滑、耐熱」杯套設計

    講究材料的處理方式,如何達到止滑的功能,在表面質感部分需考量手感;在耐熱部分需考量材質與厚度。除了實用目的之外,再提升美感的層次。

  • 06
    美感發表

    請學生分享創作心得與如何將質感應用在生活中,提升生活美感。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