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故鄉結合圖文編輯,提升美感素養與在地認同感,並將構成概念由平面到立體呈現,創作屬於自己的美食地圖與餐盒設計。
發現質感之美,透過身體感知的方式累積質感經驗。
觀察並探索生活中的色彩變化,分析色彩並建立個人色彩條碼。
透過校園質感踏查,觀察、探索質地的特色,豐富生活美感經驗。並利用線繩、舊衣設計書衣,實踐質感的多元表現。
運用植物染為主軸,讓學生了解染料的製作流程、色彩的色系變化,了解在地染材植物及其應用,並強調天然、環保的概念。
以「 質感 」為教學核心,運用不同質感的纖維進行線畫創作,\r\n打破二維向度的藩籬,透過線材呈現有秩序的構成之美。
觀察校園植物的生長序列及數量,了解比例的數字概念與排列構成方式。透過採集、編織的方式製作花圈的基座。將乾燥完成的花、果、葉依主從關係組合在花圈中。
以「結構」為教學核心,透過木偶人偶模型托起空氣鳳梨的方式,觀察「支撐力」的多元表現。運用可塑性高的鋁線,嘗試以捲、繞、纏、勾、掛等方式,探索可支撐空氣鳳梨的結構。
本課程設計以「里山的色彩」為教學核心,由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專家進行整學年的里山課程,本學期希望帶領學生探索在地色彩的多樣性,引導學生探索天然色彩在生活中的應用。
深入探討「淺山生態系」課程,帶領學生前往集集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生態園區進行導覽,認識生活常見的植物。利用在地自然素材,如:植物的花、果、葉、根、莖做成藍晒植物標本,向創始人英國植物學家安娜·阿特金斯(Anna Atkins)致敬。
觸摸不同質地的纖維,探索不同的質感層次,思索改變與創造的無限可能。美感來自生活,為了提倡環保永續的概念,結合校園枯枝素材,轉化材料的基底特性,講究材料的處理方式。
讓學生挑選一個喜歡的顏色,從乾燥花束的製作開始,\r\n讓他們從搭配中發現自己覺得好看的顏色未必是適合的色彩,顏色的搭配其實有其目的性。
本課程設計以「色彩」構面為教學核心,認識天然食材的色彩與搭配,引導學生將豐富的天然食物色彩搭配、營養與健康等知識,實際應用在生活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