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里山的植感構成

核心概念
  • 能欣賞構成之美與質感差異並進行價值判斷。
  • 能理解植物染與化學染的色彩差異,並分析影響色彩的要素。
  • 能運用減法美學表現里山特色,並實際應用在生活中。
美感知能
  • 採集特生中心不同姿態的植物,做成植物標本(壓花),將其纖維應用在藍晒顯影中,並比較其質感差異與造型分類。
  • 將喜歡的植物放在感光顯影紙上,透過層次的堆疊處理,及曝光的時間差所形成色階,一方面凸顯明度的主從關係,一方面引導學生了解何為「焦點」,嘗試實驗技法在不同的纖維做出不同的質感。
  • 體驗藍染的魅力,使用化學拔染劑產生藍地白花的圖像表現。

課程概說

本課程延續上學期的「里山調色盤」課程,深入探討「淺山生態系」課程,帶領學生前往集集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生態園區進行導覽,認識生活常見的植物。利用在地自然素材,如:植物的花、果、葉、根、莖做成藍晒植物標本,向創始人英國植物學家安娜·阿特金斯(Anna Atkins)致敬。
讓學生從植物採集、製作標本到藍晒顯影的過程,觀察並比較植物質感的差異。以植物排列方式了解「構成」的主從概念,除了體驗單層的、多層次與漸層的藍晒顯影,控制紫外線曝光時間長短呈現不同的藍色色階,也能將顯影劑運用在不同的纖維上,除了實物投影之外也能與文字、照片結合形成獨特的圖像。上學期了解植物染的基礎,將進一步讓學生體驗藍染的魅力,同樣呈現藍白分明的圖像設計,與「藍晒」快速顯影不同,需靠染色及氧化次數堆疊出藍色的彩度及色牢度。藍染屬於不須加溫即可染色的冷染型染料,但本學期不同的是挑戰「減法上色」,將已經染成素色的藍染布用化學拔染劑將圖案色素拔除,還原成布料原始的色彩,呈現「藍地白花」的效果,將是一種嶄新的圖像體驗。
呼應上學期以色彩繽紛的「天然染」為主題,本學期著重體驗單色且運用化學藥劑成像,讓學生能夠比較自然與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並將生活美感體驗能落實在生活中。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課程希望學生能欣賞里山之美,並實際應用在生活中,從植物染到使用化學藥劑的過程,探索植物構成的原理及其應用,建立具有秩序與邏輯的組合概念,從觀念理解到修正再創作的過程中,學習設計思考與方法,搭配合宜能提升生活的細節,進而讓生活更有品質。期待學生能建立友善環境概念與永續利用觀念,實際採取行動,落實生活美感概念。

另一方面期許學生能欣賞同儕的創作,共同合作學習,除了培養夥伴默契、溝通協調之外,落實美感生活化、生活美感化的實踐。

教師課後省思

本學期課程單元較多,5月23日開始因應疫情,南投縣國中端全面轉為線上授課,為了讓學生在家也能參與美感課程,將拔染材料整理成材料包,讓學生帶回家使用。但受限於學生的家庭情況,如:學生、家人確診或居家隔離等種種因素,無法領取材料包或無法在線上上課。線上課程也面臨種種挑戰,如:學生未開鏡頭、未發問或回答問題、未拍照上傳實作照片等,教師無法了解學生在家實作情形。因此後面的藍晒布及環保袋的單元,將展延到111學年度恢復實體授課後再進行。未來課程設計在下學期疫情高峰期(4-6月)需減少實作課程單元量,或多增加線上課程演練,鼓勵學生線上互動為主。

課程規劃
  • 01
    淺山植物公寓(3堂課)

    【美感概念引導】 認識植物的構成之美,發現葉序、花序等對稱構成、不對稱但平衡的構成、具有主從關係的構成、放射狀構成結構。 1.探索集集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生態園區,申請特生專員導覽解說。認識淺山地區(海拔800公尺以下)常見闊葉林及附生植物構成的樹木公寓。了解那些植物可以作為天然食器及其應用。 2.校園採集不同造型的植物並進行分類。 ◆點狀植物:植物單元較細小,散點狀排列,如「知風草、桂花…等」。 ◆線狀植物:以細長的葉形、長莖為主,線條造型具延展性及方向性,如「小花蔓澤蘭、海金沙…等」。 ◆面(塊)狀植物:面積大、造型獨特有變化,如「馬拉巴栗、構樹、木瓜葉…等」。 3.製作簡易的植物標本,將採集的植物清潔處理過放入吸水紙,夾入書本中加壓固定(乾燥至少2週)。

  • 02
    藍染-素染( 3堂課)

    1. 學生合力協助建蓼藍缸。介紹蓼藍染液發色原理,鹼度PH值12,傳統缸還原需添加糖,快速建缸使用保險粉。布料清洗乾淨後晾曬。 2.簡介藍草的種類、採藍製靛過程及染液製作原理。染液還原成黃綠色(如右圖)才具備染色能力。 3. 藍染製作流程: (1)將布料泡水,等布料濕透之後在擰乾。 (2)將布浸泡在染缸內3分鐘,取出布料,擰乾進行氧化,當布的顏色由青綠色轉為淺藍色即可浸泡第2次。 (3)重複浸泡染色及氧化動作3次,第四次染色完之後取出布料,擰乾布料曬太陽氧化。染色及氧化的次數愈多,顏色呈現愈深的藍色。 ※染色太深的話,不容易拔色乾淨。 4.酸鹼中和:布料長時間浸泡高鹼度染液,容易傷布,將染好的布泡在PH值約3的醋水中約5-10分鐘(視布的厚薄決定浸泡時間),將布取出擰乾。 4.在流動的水中漂洗,直到沒有醋味。 5.曬乾後將布放入夾鏈袋收藏,隔絕光和空氣。

  • 03
    藍晒-單層單色(2堂課)

    【美感概念引導】 構成無所不在,兩個以上的物件擺在一起,就會有構成的問題,所以一片單獨存在的葉子,沒有構成問題,在葉子上放一朵花,要考慮二者之間的相對關係,這就形成了構成的問題。以下透過任務探索物件的構成之美。 1.水彩紙塗上藍晒感光液,吹乾後將紙放在木板中間。 2. 焦點任務-安排植物押花的位置 (1)發散關係:學生將乾燥好的植物標本, 自由擺放在第一張感光紙上,植物擺放不重疊。 (2)聚斂關係:在第二張感光紙上,學生將乾燥好的植物標本, 擺放在感光紙上產生新圖像,輕薄透光的植物可部分重疊,建議小單位(點狀植物)放在下層。 3.在紙上方放一片透明壓克力板固定植物位置,用強力夾固定後拿到陽光充足的地方曝曬。晴天約15-20分鐘,陰天用紫外線燈曝光約5-10分鐘。感光區域由綠轉深藍灰色即完成曝曬。 4.等待的時間介紹藍晒顯影的原理,讓學生體驗調製感光液,用刷具將感光劑塗在插畫紙明信片上,全程在低光源環境完成,用吹風機吹乾後收在不透光夾鏈袋中(下一堂課使用)。 5. 曝光完成後將植物取出,藍晒水彩紙放入水盆中顯影,等黃綠色的感光劑漂洗乾淨,呈現藍白分明的圖像即可取出曬乾。 6.動動腦: ◆討論並分享作品。 ◆思考圖像構成的方式(如:植物的厚薄度、位置)。

  • 04
    藍晒-多層次色階(2堂課)

    1. 將塗上感光液的紙張放在木板中間。 2.焦點任務-空間配置 (1)認識主從關係:根據發散與聚斂的構成方法,學生須思考位置編排的關係,利用圖層的概念,設計植物標本的擺放位置,以達到具空間感與色彩層次變化的圖像表現。如:點狀植物標本(如知風草、蒲公英、面積較小的植物)自由擺放在最底層。將最喜歡的植物選擇合宜的位置擺在顯眼的區域,薄透的植物可部分重疊。 (2) 在植物上方放透明壓克力板及強力夾固定第一層植物,第二層加入面積較大的植物 (建議重疊或局部重疊),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曝曬。 3.晴天曝光約15-20分鐘,陰天用紫外線燈曝光約6-10分鐘,顏色轉為灰綠色,取下局部植物或壓克力板持續曝曬30秒到1分鐘。刷感光劑的區域由灰綠色轉深藍灰色即完成曝曬。 4.將插畫紙取出放入水盆中漂洗,等未曝光區域的感光劑清洗乾淨呈現白色即可曬乾。 5.探討喜歡的植物形成焦點的原因及色彩層次分明的影響要素(植物的厚薄/曝光時間差/植物擺放的順序)。 6.在第二堂課檢討並修正擺放的位置,重複上述的步驟再作一次藍晒。比較修正前後的變化。

  • 05
    藍染-拔染

    1.在木板上刷一層抬板膠,讓木板產生黏性,方便固定布料位置。 2.選擇版型並思考版型位置,用紙膠帶固定版型。 3.將A劑(分解劑)均勻塗刷在版型鏤空處,刷完取下版型,拿到戶外曬太陽,等A劑的圖案由紫色變咖啡色時可收進來刷B劑(還原劑) ,刷塗的區域與A劑結合後會拔除色素呈現白色。 ※在布料有塗分解劑的地方刷上透明的還原劑,刷塗的地方會由咖啡色還原成布料纖維的顏色,還原劑只會和分解劑起作用,不會影響藍染的部分。 4.布面上的圖案拔色完成後將布放入清水漂洗、陰乾。

  • 06
    藍晒布(2堂課)

    1.將浸泡感光液的棉布放在木板中間。 2.焦點任務 使用植物標本結合構成的概念與圖層的分布,清楚排列焦點意象的位置(建議主視覺放在格線分割的黃金交叉點上) 。 (1)主從關係:學生將最細微的植物標本(如知風草、蒲公英等)放在最底層, 自由擺放在布料的第一層上。適度擺放植物標本或增加之前體驗的實驗介質增加圖像變化。 (2) 在植物上方放玻璃片,第二層加入面積較大的植物 (建議重疊) ,蓋一層壓克力板讓植物不會移動,放進紫外燈箱曝曬,距離光源愈近藍色愈飽和,愈遠顏色愈淡。 (3)紫外燈曝光時長約15分鐘,第12分鐘時暫停曝光,取下壓克力板及第二層植物,之後持續曝曬。 (4)將棉布取出放入水盆中漂洗,等未曝光區域的感光影劑洗掉呈現白色即可曬乾。 3.探討構成的要素及色彩層次分明的影響要素(遮光物的厚薄度/光源位置/曝光時間差/植物擺放的順序) 。

  • 07
    里山生活節

    總結整學年的美感課程經驗分享。 1.比較藍染與藍曬的異同。 2.比較天然染與化學染的優、缺點。 3.等藍晒布和藍染布整理好,完成環保提袋。 4. 透過集體討論,構思如何在集集國中舉辦一日里山生活節展覽,將美感經驗及成果公開分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