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好物

核心概念
  • 透過五感體驗讓生活有感
  • 認識質感構面的美感表現
  • 提升質感的層次與完整性
  • 質感經驗在生活中的應用
美感知能
  • 知道紋理的狀態內容
  • 了解質感的多元樣貌
  • 瞭解質感的差異程度
  • 認識材料技術的進步

課程概說

探索質感的表現,讓學生赤腳接觸不同材質的地面,解放來自鞋襪的束縛,用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大地。藉由信任遊戲,在夥伴的牽引下,矇住眼睛用指尖探索未知的紋理、用嗅覺感知身邊事物的味道,從建立安全感為出發點,由「五感」經驗讓生活「有感」。
由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去觀察、探索質地的特色,如:粗細、軟硬、溫度、透明度、光澤等。比較質地改變所產生的心理感受,如:真實的木頭與仿真的木紋貼皮、巧克力磚和可可粉的差異等。透過質感經驗的資料庫累積,豐富生活美感經驗。
觸摸不同質地的線繩,探索不同的質感層次,透過線條的表情,了解點、線、面的構成,豐富材質的多元與可能性。
科技日新月異,隨著成長與時間累積,衣服不斷汰舊換新,以環保概念選擇回收的舊衣布料,藉由改變材料的基底特性,講究材質的處理方式,探索布料的多元表現。引導學生思索如何利用不同布料搭配線材來設計書衣,讓舊衣有全新的面貌。除了實用目的之外,保留成長的記憶並提升美感的層次,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發現美無所不在,讓生活有感,到感知美感,進而達到美感生活的目的。

美感預期成果

希望學生透過五感體驗能豐富感官知覺,從校園環境中探索,發現不同感官帶來的質感層次,從不同角度切入我們平時覺得「理所當然」、很少會特別去意識到的觸覺與觸感。透過顯微鏡頭探索不同材質的表現,觀察肉眼不易察覺的質感之美。科技提升造成「成衣」生產過剩,是「快時尚」帶來的負面影響之一,重新反省「快買快丟」的行為模式,應將每一件衣服的壽命延至極限,舊衣除了可被修補外,還能再次做為原料,透過學生的創意,轉變成新的生活必需品,扭轉被丟棄的命運。實際運用在生活中,透過拆解的歷程了解材質的特性,保留成長的回憶並重新組構,加入線材豐富材質的變化,為使書衣的質感設計具有「美感」,學生須思索材質的表面特性該如何搭配才能兼具美觀與實用,進而思索如何藉由質感來提升生活的品質。

 

教師課後省思

本學期第一堂的五感體驗修正上一期的二人分組,加入觀察記錄員與攝影記錄員,透過不同的角色扮演及圖文記錄方式,讓學生除了能更專注聆聽夥伴的想法,增強學習動機也能讓團隊默契更好。透過行動顯微鏡讓學生看到肉眼看不見的視界,改變觀看的方式讓學生感到新奇且有趣。

透過線材的探索實驗,讓學生發現創造的可能性,同樣的一根毛線,剛開始學生可能直接貼在畫布上,或者繞出不同造型,但透過引導會有學生嘗試剪成段、打結、加上別的線重編成更粗的線、拆開成細線等。質感的探索讓學生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打破慣性思考,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布可思藝」單元透過一件舊衣物連結現在與過去,每件小時候穿的衣服有著不同的故事,生活美感來自生命中美好的記憶,將回憶中的美好用另一種形式再現,再一次轉化為生活用品「書衣」,讓學生了解惜福愛物的觀念,讓生命故事繼續延續下去。

課程規劃
  • 01
    從五感到有感!

    【光腳丫逛校園】解除鞋襪的束縛,腳丫與地面的親密接觸,感受陽光照射下,溫暖又粗糙的人行磚步道、濕涼帶有露珠的綿綿草地等。 【聽~樹木喝水的聲音】使用聽診器聆聽校園植物喝水的聲音,試著描述質地與心理感受。 【味覺瓶】矇眼嘗試不同口感的食物,試著描述其質感。

  • 02
    微觀視界好美(顯微攝影之美)

    透過手機顯微鏡,觀察奇妙的放大視界!透過貼片蒐集不同的質感,利用鏡頭記錄微觀的影像。比較透過不同載具質感的差異,將特殊的質感描繪在畫布上。

  • 03
    探索線條的表情

    探索不同材質線繩 (棉、麻、羊毛、蠟線、紙線、尼龍繩等)的質感狀態,例如:接觸表面感受到粗細、軟硬、溫度,觀察其表面紋理、光澤、材質透光性、可塑性、耐熱程度,拉拉看是否有延展性等。挑選合宜的材質運用在上週畫布上,可利用黏貼、穿孔、編織、打結等技法表現獨特的質感。

  • 04
    「布可思藝」

    舊衣布料拆解處理、整燙。書衣打版,延伸上個單元的質感表現(線),配合舊衣的印花設計封面構圖。可保留舊衣的元素,如:口袋、扣眼、刺繡等,結合線材的表現,統一表布的質感。

  • 05
    綠文創發表會

    分享書衣的故事和製作心得。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