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從生活中探討「構成、比例」構面之美,觀察校園植物的生長序列及數量,了解比例的數字概念與排列構成方式;測量校園人造物的比例,認識空間尺度之美。秋天是個美麗的季節,也是收穫的季節,認識校園的藤類植物 ,透過採集、編織的方式製作花圈的基座,除了讓學生了解外來種植物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整理校園環境也是落實美感教育的基礎概念。學生從校園或特生中心採集、撿拾秋天的果實及花卉晾乾,將乾燥完成的花、果、葉依主從關係及層次造型組合在花圈中,適度的搭配除了呼應聖誕節慶的主題,從花材的配比中認識構成之美。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觀察生活中的比例之美。學生在尋找秋季果實及花卉的課程中認識在地特有植物及外來種植物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透過實際行動淨化、美化校園環境,進而提升生活美感素養。
教師課後省思
本課程帶領學生認識校園及社區植物,透過自然物與人工物的觀察,深入了解比例之美。秋天是個美麗的季節,撿拾掉落的果實或自製乾燥花等行動,讓學生了解集集的豐富自然資源與如何再利用,透過手作的方式延續植物的美好。學生反映喜歡戶外活動,認識在地植物、採集素材並應用在生活中,同儕間能夠互相幫助、樂於分享是難得的經驗!
使用不同的藤製作藤圈,以纏繞方式讓幾何結構能夠緊密結合,學生需要學習如何克服問題,例如:當學生採的藤數量太少時,需要靠鐵絲來加強固定;排列花材及層次需考量藤圈比例及觀看的面向; 經常需要提醒學生安全地使用熱熔膠槍,以免燙到自己或別人 。
有效利用校園蔓生的藤類植物當作創作素材,讓學生了解外來種植物對在地植物的危害。一方面花圈作品可以美化環境,另一方面採集藤的行動可以順便整理校園的偏僻角落,實踐環境教育,並且培養團體合作的默契。
-
01探索自然界的密碼-神奇的比例
1.請學生觀察植物的花、葉、果的造形之美。 2.試著分析植物的生長排列,歸納其比例關係。 如:葉子的生長會沿著莖呈現螺旋形或對稱排列,呈等比例生長(旋轉方向、數量、長度),不同植物有不同比例,大部分是依循費波納西數列的數字,造型呈現均衡之美。大部分植物的花瓣數目符合以下級數:1、2、3、5、8、13、21。 例如:火鶴花有1瓣、秋海棠有2瓣、朱槿有 5瓣、波斯菊是 8 瓣等。 3. 請學生觀察校園人工物有哪些是模仿自然物的設計?是否也有比例關係? 4. 請學生思考最喜歡的比例關係並說明原因。
-
02探索人工設計的密碼-合宜的尺度
1.尋找校園中的人工幾何造型(圓形、三角形、矩形) ,測量並記錄尺寸,探索物件比例與空間環境的關係。 例1:導師室外牆上的洗石子圓窗,窗框大小與牆面的比例關係。 例2:學生腳踏車輪胎與教師的轎車輪胎大小與厚度關係。 2.試著分析空間中框架的粗細有何功能性?在視覺觀感有何不同的影響? 3.物件的設計是否符合人體工學?如果不符合,可以如何調整讓機能更便利或更美觀。
-
03選擇合適的構成和比例在生活應用
1.參考上單元圓的比例關係,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寬度比例,結合校園藤類植物的莖,如:雞屎藤、海金沙、小花蔓澤蘭、蝶豆花等,纏繞出等比例縮小的藤圈造型。 2.分享創作心得及感想。
-
04選擇合適比例在生活應用
1.將校園或特有生物保育中心收集的花圈素材(種子、花、葉),依主從、聚散關係安排位置。 【主】造型特別、體積較大,容易形成焦點的花或果實。 【從】造型鬆散或單薄、體積較小的花果葉。 2. 使用熱融膠槍或工藝用鐵絲將素材固定在藤圈上。 3.配合藤圈的大小適度調整素材的多寡。適度的留白空間讓視覺焦點集中在主要的花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