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體驗天然設色與應用為主,經由茶文化的認識,從不同品種的茶,理解多元的在地色彩與對生活環境共生永續的理念。 設計思考帶入色彩比例與 質感中的應用 ,觀察不同茶種的色彩呈色 ,再加上牛奶或紅糖基底的混色實驗,帶入理解明度與彩度:鮮(vivid) 、明 (bright)、強(strong)、深(deep)、淺(light)、柔(soft)、濁(dull)、暗(dark)、粉(pale) 、淺灰(light)、灰(light grayish)、暗灰(dark) 等,色調分佈。並以茶粉、茶葉、茶梗等製作的質感表面,最後完成以茶包裝為應用的設計主題課程。透過課程學習從中內化人文關懷與環境尊重的課程議題 。
美感預期成果
本課程以培養孩子主動開啟自我色彩感知力、發現台灣茶文化、理解茶畫與水墨畫中的文化底蘊為主軸, 從以茶入畫畫茶山與質得的美茶皂塊製作的活動來探索茶色調的色彩的調和之美,透過觀察、發現、探索、體驗、分析、操作、分享等學習歷程,將感知具體實踐在生活日常中,反思人與環境的協調關係、 師法自然、 尊重自然、 並應用於生活美感之中 。
教師課後省思
本課程以培養孩子主動開啟自我色彩感知力、發現台灣茶文化、理解茶畫與水墨畫中的文化底蘊為主軸,從以茶人畫畫茶山與質得的美茶皂塊製作的活動來探索茶色調的色彩的調和之美,透過觀察、發現、探索、體驗、分析、操作、分享等學習歷程,將感知具實踐在生活日常中,能反思人與環境的協調關係、師法自然、尊重自然、並應用於生活美感之中。質感皂製作時要注意用火安全以及刀具使用的安全性,另使用平板上課時,注意各位同學需先有相應的媒體使用能力。
-
01品茶與茶品
認識茶文化與茶品種呈色-發現分析:
1.教師準備:台灣在地各種茶種與相關茶具 。
2.學生準備:學生觀察並理解茶不同製成所產生的茶色。
3.課程進行:教師介紹茶文化與發酵不同而變化的茶種呈色。 -
02茶色調光譜
茶色調與茶的色階排列遊戲-分析探索:
1. 教師準備:10種以上茶色茶湯與茶杯。
2.學生準備:分組進行學生嘗試排列茶色色階漸層。
3.課程進行:《命題一》由淺至深排列《命題二》由冷至暖的排列《命題三》由輕至重的排列《命題四》由薄至厚的排列。 -
03奶與茶的碰撞(一)
茶色調配對遊戲-試驗分析:
1.教師準備:不同茶色之茶湯與不同基底之牛奶或咖啡或紅糖以及色調圖表。
2.學生準備:分組進行並經過討論。
3.課程進行: 透過不同比例的基底茶學生嘗試配對不同基底茶的色調以及相應位置。 -
04茶與奶的碰撞(二)
茶色調配遊戲-試驗應用:
1. 教師準備:不同 茶色之茶湯與不同基底之牛奶或咖啡或紅糖以及色調命題。
2.學生準備:個人進行。
3.課程進行: 學生嘗試應用不同的基底茶色調配出老師命題的色調。
4.教師指定下圖某些色彩,學生嘗試調配出來。 -
05畫茶-以茶入畫畫茶山
以茶入畫畫茶山-試驗理解
1. 教師準備 :不同茶粉以及不同茶山山景圖片。
2 學生準備 :個人進行。
3 課程進行:學生嘗試應用不同茶粉調色染出茶山山景。 -
06畫茶-山光水色話茶畫
發現文化理解
1.教師準備 : 帶領孩子認識茶的歷史文化將水墨畫中山水的文化底蘊帶入到生活中。
2.學生準備 : 個人進行。
3.課程進行: 學生嘗試認識並理解茶畫與生活的關係與應用。 -
07茶質得的美(一)
質得的美-茶皂塊製作示範:透過茶粉、茶葉、茶梗排列成不同表面的質感皂塊試驗應用
1.教師準備 : 各式茶粉、茶葉、茶梗與肥皂製作原料。
2.學生準備 : 分組合作。
3.課程進行:教師說明並示範肥皂塊製作方法與過程,透過茶粉、茶葉、茶梗排列成不同表面的質感皂塊。 -
08茶質得的美(二)
質得的美-茶皂塊製作試驗應用:
1.教師準備:各式 茶粉、茶葉、茶梗與肥皂製作原料。
2.學生準備:分組合作。
3.課程進行:學生嘗試以茶粉、茶葉、茶梗等製作的不同的表面質感茶皂塊。 -
09好茶包裝設計
好茶包裝設計-操作應用:
1. 教師準備 : 各組製成的不同質感的茶皂塊拓印出各式茶品的紙張,並用以製作包裝設計
2.學生準備 : 分組合作。
3.課程進行: 學生嘗試拓印的不同的表面質感與色彩,並以之前繪製的山水圖樣為主製作成茶品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