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校園之秋-植物色票

核心概念
  • 了解色彩的調性。
  • 理解植物呈現多元色彩的成因。
  • 了解色票製程與閱讀使用方式。
  • 對環境中的美感有感。

課程概述

《校園之秋-植物色票》課程活動以色彩構面為主,引導學生觀察校園內的植物色彩調性,跨域結合生物學科知識了解成因,並透過實作萃取顏色,製作校園專屬的秋季植物色票。
校園內植物花卉生機盎然,同學若走近觀察就會發現不同種類的花葉顏色差異甚大,破除對於「紅花綠葉」的既定印象,即使同種植物的花葉也會因為土壤條件、光照與生長期的不同,導致每一片葉子中有不同比例的葉綠素、花青素、類胡蘿蔔素,使顯示的顏色皆有細微差異。課程將分組進行,各自依指定色調區間採集掉落花草,清洗處理後,研磨萃取植物汁液,在紙卡上平塗紙與記錄文字說明,共同製成學校專屬的秋季植物色票。

美感預期成果

  1. 色彩調性:覺察生活中的色彩呈現多樣調性,了解色彩如何成調以及給予人的心理感受。
  2. 色素萃取:藉由萃取植物色素的實作過程,理解影響植物成色各異的因素,以及植物色彩與其萃取色素的顯色差異。
  3. 色票的意義:透過實作色票製程與編碼方式,了解色票的意義與如何閱讀索引。
  4. 對美感有感:藉由建構系統性的校園色票歷程,感受校園環境色彩的美感,對維護環境產生責任感。

教師課後省思

教學過程中,幸好有進行跨域合作與數位化作品的兩項教學調整:

  1. 在撰寫色彩意象時,國文老師引導七年級學生撰寫色彩意象時,更精準到位,能觸及的聯想層面也更加全面,不然在美術課堂上能做的其實有限,作品數量多,或許也僅止於批改錯字而已。
  2. 學生作品數量多,實體保存困難,還須考量作品日後因氧化而失色,因此加入了將數位化作品典藏的電腦教學。

然而,在數位化作品的電腦上機教學過程,實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錯估了學生的先備能力,導致問題連連,單周課堂無法及時完成進度。如:打字仍使用一指神功、對雲端使用不熟悉、沒有或忘記自己Email的帳號密碼……等,尚需規劃多一點的課堂數來克服障礙。

課程規劃
  • 01
    色票索引

    首先以色票藝術家NICK SMITH藝術創作作為引起動機的開場,討論色票的工具意義為何?設計互動遊戲讓學生熟悉色票索引方式,分組進行「數字碼」猜物件的索引體驗。

  • 02
    色彩調性

    單一色彩有色相、明度、彩度的描述方式,那把一個以上的色彩擺在一起呢?色彩的調性就出現了,不同的組合方式也會給予觀者不同的心理感受,試著依照題目指定的「感性描述」,排列組合出適當的色調集合。

  • 03
    萃取植物色素

    請每位同學帶3種以上的植物樣本,比較分類並觀察特徵,有的表面有臘質、有絨毛或是平滑的;有的葉片肥厚、乾枯或是幼嫩狀態,於學習單記錄研磨過程中的氣味、發色程度與萃取後的色彩變化等。

  • 04
    採集校園色彩

    以色調為題,分組進行校園植物的採集,帶回教室清潔處理。先試排列植物的色相環與校園色彩地圖,作為萃取後的色彩的比照組。

  • 05
    校園環境色彩分析一

    分組進行植物色素萃取實作,研磨後加上膠粒讓色素較易附著,平塗繪製色卡上。

  • 06
    校園環境色彩分析二

    描繪植物輪廓與記錄文字,完成色票與心得分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