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美色愛上身

核心概念
  • 知道衣著色彩至少有:織、印、染三種呈現色彩的途徑。體驗織、印、染工藝實作活動,培養生活自造動機。討論衣飾色彩在整體環境中感受的強度、美感與個人偏好的判斷,練習意見發表與整合包容。

課程概述

本教案以實作經驗為主軸,以『衣』生活向度色彩相關的織、印、染為主要探索內容,讓學習者經由手作發現能出現在身上的色彩相關元素如何製作與展現有實際體驗,累積生活美感基礎。經由積極的創造力突破消極的消費選擇觀念的限制,開創「合宜」、「共好」的美麗願景。

本教案加強學生們衣著美感與文化感受性教學,藉由校外參訪(『台北市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衣飾與文化」專題常設展),以開拓衣飾與色彩相關的文化與工藝製作視野,減少單純認知論述,鼓勵合作、探索、發表、分享,最終建構共同追求的美感標的,成就教育最高目標。習作歷程運用校園環境空間為展示載體,發揮校本創造力自信,相互觀摩精神,形成校園獨特美麗風景。

美感預期成果

 

1、強化學習者學習試探能力,能從自身出發逐步發展對生活環境的美感覺知。
2、學習能兼顧「美感力」、「鑑賞力」與「創造力」的多元平衡發展。
3、在美感素養中強化「合宜」與「共好」精神,並將創造力實踐回饋學校生活環境的改善。
4、能延伸發展出其他符合學校優質生態條件的色彩學習課程(如:校園植物染等)。
5、預期透過美感學習,可逐步建構本校美感願景:「美感自信」、「思辨慎擇」、「行動創發」與「合宜共好」四項以補「藝術創想力」描述之不足,並包含了新課綱『自學、互動、共好』的內涵精神。
6、由於實驗課程時間有限,最後一節收集的「班級設計」構思,另擇合適單元與時基作具體設計教學與成果發表。

教師課後省思

(一)手作樂趣多,備課要周延,學習空間要彈性發揮,學校資源要逼出來。
(二)學校特色資源與行事曆的整合,能使學習更多元豐富與契合校園生活節奏。實驗教案應勇於嘗試。
(三)校外教學動員廣,經費編列要更有彈性(如:身障學生的隨行助理與交通安排,經費項目難以滿足)。
(四)對中一學生來說,手作體驗的成品難說有很高完整性,應就簡單易行 的體驗目的,與合作經驗為主要學習訴求。

課程規劃
  • 01
    便服到班服,如何美色上身?

    引導學生表達對便服色彩美感的訴求與表達,並能指出服飾常見的色彩元素。最後引導對美美班服的想像!

  • 02
    衣飾・文化面面觀!

    參觀『台北市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衣飾與文化」常設展,啟發對衣飾色彩美感的綜合想像。

  • 03
    衣飾色彩元素(一)/織體驗

    介紹:織腕帶、平織貼布、各種織物編織、電繡袖章,以及原住民族服上的織物搭配運用!並分組實作色線飾物編織習作。

  • 04
    衣飾色彩元素(二)/印工坊

    運用簡易絹印實作,全班合作接龍印刷棉素布(窄幅棉麻胚布)成為印花布。

  • 05
    衣飾色彩元素(三)/小染缸

    運用草木染技法讓學生實作素布小毛巾彩色染色以及棉布上的花葉敲染。

  • 06
    美感班服,我嚴選!

    經歷『校慶園動會』各種校園特殊服飾的觀察,廣泛討論校園服飾的美感色彩。並嘗試收集對設計『美感班服』的各種意見共識。

盧智敏
新北市立樹林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 新北市立樹林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