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合乎人體工學,可以讓使用者感到舒適,但線條變化、大小組合適當,才能呈現比例的美。
美感素養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產生「啊!有~美!」的感受,透過本次美感課程,進行社區公共設施—孔蓋踏查,藉由孔蓋中圖文配置歸納出「構成」及「比例」的構面,並能嘗試轉化應用於個人「類人孔蓋藏書票設計」,藉以提升學生對公共領域的美感覺知及嘗試具個人特色的美感創作。
課程由學生周邊的保溫瓶開始探討,在相同容量下比較保溫瓶不同長寬比例的差異。透過測量與繪製將保溫瓶外觀簡化成平面的狀態,在矩形空間裡做水平分割,重新設計各個機構間新的比例關係。接著以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的作品為探討對象,引導學生操作水平加上垂直的分割,並欣賞純粹幾何抽象的美感。
由身體與傢俱間的比例關係,引導學生從失衡結構的調整及補強練習中做出穩定結構的傢俱,瞭解傢俱對於個人的適用性。
文字存在於溝通交流、知識傳播、訊息傳遞、美學設計及情感書展,我們的生活無一處不被文字縈繞!但當生活離不開科技產品時,人與人的連結往往被迫在快速及精準的要求下完成,手寫文字因而逐漸式微。生活中隨手可見的手寫字及廣告傳單,正能作為校園訊息傳遞及版面編排的借鏡,而廣告傳單正像是業主在傳字條給消費者!
利用美感投影片和KIT和實作讓學生認識比例,並利用單色的紙膠帶和麥克筆在蛋殼上做粗、細等分割練習,接著人體比例探索、尋找合宜的衣物搭配作練習,就像電視『我的完美婚紗』中每個新娘都想有要隱藏的身體部位,如何根據限定的條件位身材做造型,讓每個人都顯得完美無瑕般,這是小組要傷腦筋的課題,了解服裝搭配中整體和部分或部分和部分之間存在的關係。
先由平面比例分割開始,接續直向比例分割的觀察和紀錄,藉由操作中不斷調整,覺察物件本身比例分配關係的多種組合會產生不同樣貌,這其中也會產生影響比例配置的因素思考。最後,以打造懸掛式瓶狀吊缽美,從線繩選擇到考量牢固、美感、拉力、平衡,或用纏、繞、綁其它方式,體驗直向比例配置的美感呈現。期望學生能將經歷之比例感受落實於生活。
課程整合質感與比例構面,延伸至地方產業「東山咖啡文化」,練習兩構面交互作用關係分析與探索。
請學生從討論鞋底圖案的比例設計,觀察其共通性及差異性,以及運動效能上的功能性。
藉此次美感課程,以在地精緻農業文化—洋桔梗花為主軸,融合相關課程,讓美感從生活的體驗發芽。
發現美好器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或人為構造之美,反思 人與空間、人與環境的協調關係 。
小福在一次受傷意外後體會到生活中種種不便利,便攜手相同處境的同學─小蛙,開始對身障者進行行動研究,以美的角度尊重並關懷他人,實踐友善空間計畫!
運用漫畫人體比例觀念、嘗試媒材拼貼技巧,並為該作品完成具有「比例之美」的「創意畫框」。
從欣賞街道與生活空間特色,讓學生在美感構面的探究與體驗中,培養對美感的自信與能力。
從族群文化的演變發展來思考未來城市的可能樣貌,配合美感課程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嘗試提出個人對於城市未來的想像計畫。
理解紙張長寬比來說明人體比例,並運用其概念且融合構成元素,反思服裝設計比例應用合理性。
課程中操作身形紙卡工具與大量閱讀各部位穿搭比例圖片,試著找出比例變化對觀看者視覺上的影響。
本課程讓學生討論營養午餐的美好想像,學習美感構面中比例要素,並設計出具實用與美感的午餐盒。
把環境議題跨領域結合食農教育、擺盤、擺攤、企業識別概念,帶入美感教學,最後於園遊會中呈現出環保手作市集的風貌。
本課程讓學生深入理解,比例及構成的美感經驗,且能意識到版面編排在美感與訊息傳達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