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美好生活有感選物

核心概念
  • 合宜的生活美感
  • 構造 、比例 構面的能力
  • 生活有感美好配置整合美感力
美感知能
  • 能初步理解構造的關係
  • 知道器物的功能美
  • 理解物與空間與比例的關係

課程概說

  本課程由孩子貼近的生活環境取材 ,以日常中常會接觸到的容器使用為主,從日常生活小腦補-器物功能出發,觀察器物組成,區辨生活環境裡好用與不好用的器物功能, 探索思考器物之所用。並透過單位構造命題( 拆解組裝任務、三視圖遊戲),從器物本身的構造、用途與盛裝物之間的關係,練習敏銳的觀察力,理解構造的工具意義與美的關係,進而主動發現同理使用者需求的美好器物,在學習過程中導入跨科合作學習、解決真實問題、設計思考的概念,再進行到日常生活小劇場-空間擺設,運用比例與構成構面,讓學生透過解決問題的整合力,使環境美好有感。
  構造是組成一切物件不可或缺的細節,物件與物件之間接合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與關係有關的議題 , 美又好用的物件有關於構造的簡潔細緻, 構造其實是能量的流動,可以是內部的運作也可以是外部的功能,同時與材料的使用密切相關,適宜的材質 、比例、色彩等的組構,即能達到功能與美感的協調。
  比例是與身體有關的尺度問題 ,是掌握空間氛圍的關鍵要素,孩子透過構造功能的定義(立、掛、捲、折...起來)來安排物件在桌面及牆面的位置構成,同時衡量物件自身與他者的比例關係,討論並操作出合宜的日常擺設。
期許孩子們在生活日常中,能主動探究事物的本質,思考人與 空間的關係,並能主動關懷、尊重、包容身邊的人、事、物以及環境。

美感預期成果

器物的構造取決於如何用 與 功能美 ,同時與材質與比例有關,孩子能發現器物中構造的能量傳達,探索生活中器物的決擇、使用、取捨與搭配,能應用到從小至器物大至空間的美感 ,具備有美意識與美感素養,同時能思考在人與物與空間中平衡關係與協調性,用一種更尊重而同理的態度與公共環境相處。

 

教師課後省思

許孩子們在生活日常中,能主動探究事物的本質,思考人與 空間的關係,並能主動關懷、尊重、包容身邊的人、事、物以及環境是本課程的主旨,所以教學方式運用遊戲、任務、分組合作、手作思維、設計思考讓孩子自然 而然的找到問題 、提出方法 、嘗試設計 、解決問題 ,過程中老師的角色是陪伴或引導,學生自己達標而獲得的成就感才是學習的最重要的事。

孩子們在課程中將學科學習自然運用到生活中,在12堂課的實踐裡可以從孩子們的自信與笑容裡,看到再再的「我做到了!」的自我價值建立的過程。

環境議題同時是本次課程的主軸,透過讓孩子思考可逆性可拆解的的構造設計,讓孩子在課程中能將環境永續性內化到人與空間的關係裡,也是未來本人教學進程的一個方向。

課程規劃
  • 01
    質感

    一、質感拓查 → 發現校園各處不同質感的視覺與觸感。學生將眼睛閉上並觸摸桌上器物,對其質感表述。紀錄校園植物視覺與觸感的狀態,並用相關的形容詞表示 。 二、材質連結 → 質感排排看、質感生活地圖。

  • 02
    組件拆解的遊戲

    個人日常小腦補 → 把手/工具意義 : 發現器物功能 ( 從視觸覺感受出發 ) 。從親手觸摸、提、轉、握,體驗感受手邊各式器具的形狀、組織 ,並發現功能的使用目的。

  • 03
    構造

    一、認識構造的關係架構命題任務。從運用五金工具拆解物品 ( 重新認一支筆 ),觀察點材,線材與面材的組成,體驗構造物的工具意義與造形組織的關係 ( 從不同的組合體會物品形式與功能目的 )。 二、構造關係的平面配置命題任務。從運用五金工具拆解物品 ( 舊玩具… ),對點材,線材與面材進行秩序性的分類與排列,體驗構造物組織的關係 ( 從排列零組件理解物品形式與功能目的 ) 。

  • 04
    材質組構的命題

    一、用設計思考的方式進行。用同理心,理解關懷使用者需求,運用合宜的材質,創造合用的構造物,改善情境 。二、.構造關係與形式簡潔、細緻比例。

  • 05
    美好生活比例控

    一、 比例調整練習。二、色彩比例調整練習。

  • 06
    比例 色彩 構成

    美好生活取捨之間 → 桌二椅擺設。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