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123方塊人

核心概念
  • 學習比例構面的美感
  • 關注生活中矩型物件長寬比例之美
  • 長方體造形搭配時相互間的比例關係
美感知能
  • 長寬比例改變能產生美感變化
  • 比例變化搭配中掌握均衡的美感

課程概說

都會化後,人們生活從有機的造形世界,轉變成垂直水平線條所建構的幾何空間中。身處人工美所圍繞的環境氛圍中,一般人並未能清楚且深刻的領略設計師們建構的美感。設計師在電腦螢幕前不斷思索微調那些微比例的行為,就是美感的判斷。課程設計如何在缺乏資訊軟體輔助下,透過實體操作去感知比例微調中所帶來感官的回應。
課程由學生周邊的保溫瓶開始探討,在相同容量下比較保溫瓶不同長寬比例的差異。透過測量與繪製將保溫瓶外觀簡化成平面的狀態,在矩形空間裡做水平分割,重新設計各個機構間新的比例關係。
接著以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的作品為探討對象,引導學生操作水平加上垂直的分割,並欣賞純粹幾何抽象的美感。
再來以長方體的積木進行排列組合,透過不同數量的堆疊,產生空間上比例上的變化。 運用積木組合的概念設計長方體的水泥盆,讓比例設計的美感運用在生活的器物上,以分組的方式進行,讓每位學生同時保有自己設計作品的獨特性,同時在組員作品之間能有相互呼應的關係,可以組合成更多元的幾何抽象造型。

美感預期成果

  1. 美的建構不一定需要精巧的描繪能力,透過線段的分割,就能創造美好的作品,讓學生能建立獨立而自信的美感判斷。
  2. 能在生活中處處覺察各種物體的比例關係之美。
  3. 能欣賞現代建築構成與比例的造型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1. 實施期間遇到會考結束,學校無事前通知安排許多計畫、活動,導致無法上課,經過不斷協調調課、借課雖勉強上完,但學生多已無心上課,導致成效大打折扣,未來要在會考前執行完課程。
  2. 珍珠板與保麗龍操作方便且作品表現佳,但是材質不環保,未來會嘗試利用瓦楞紙板或其它環保材質替代。
  3. 水泥盆灌製、乾燥與拆模需要較多時間,拆模後需要泡水養護,未來植栽組盆與相關課程宜安排於延伸課程專題介紹。
  4. 因材料特性須於1~3天內利用課餘時間先行拆模、泡盆。
課程規劃
  • 01
    第一堂

    由學生平時攜帶的保溫瓶為例,觀察、比較不同保溫瓶設計在比例上的差異。

  • 02
    第二堂

    介紹幾何抽象藝術與藝術家蒙德里安,藉由藝術作品探討垂直與水平分割的純粹造形美感。

  • 03
    第三堂

    嘗試思考將積木造型轉化成可用的器物( 例:紙鎮、筆筒、收納盒、花盆……等 ),組員間討論作品如何尋求相關的比例配置關係,可以相互搭配。

  • 04
    第四堂

    將積木幾何造型練習,結合上學期盆栽構成單元設計長方體的水泥盆。學生須考慮個人作品造型比例的美感,亦須兼顧同組作品組合的可能性與組合後的美感。

  • 05
    第五堂

    學生進行水泥盆澆灌製作

  • 06
    第六堂

    城市的想像 ─ 建築師經常運用縮小模型預視未來建築呈現的效果,文學家卡爾維諾運用文字擴大對城市的想像。學生透過植栽種植或利用小模型,小人偶……等材料讓水泥作品想像成微縮城市,透過縮小物件搭配改變比例的大小關係,發揮更多想像空間。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