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先教導學生如何「閱讀」新聞:瞭解新聞內容的結構,及「報紙」的組成要素,並試著撰寫新聞稿、製播一則新聞。
本學期教師已於輔導活動課程中,藉由特質葡萄串以及周哈里窗的介紹,帶領學生認識自我特質,對於自我形象以及自己在他人眼中之形象有一定的認識及自我反思。
透過閱讀與實地探索,引導學生開啟對城市與社區的深度觀察與思考。
本次的課程活動將融入美感智能閱讀計畫宗旨,帶領學生認識《安妮新聞》,介紹報紙的構成元素、版面的編排、文字的內容等,引導學生從閱讀中觀察《安妮新聞》跟他們所閱讀過的報紙有何不同,比較報紙結構、色彩及版面配置。
透過照片,從感受到推敲畫面訊息,再探討事件背景帶入關於《世界人權宣言》。
此次美感課程先帶領學生將線材藍染不同深淺的藍色,然後再將這些線材編織成小飾帶,體驗從線到面形成成品的過程。
透過社區走讀,引領學生觀察、發現與感知生活周遭的色彩,進而探討環境中的色彩以及色彩的意涵與文化意義。
本課程搭配七年級色彩單元,進行調色與配色練習後,利用對生活環境中色彩的觀察,配合明度與彩度,並融入減塑概念,使學生利用自然植物和食材做結合,學習搭配出無塑的自然風餐盤設計。
情緒感覺是日積月累的。曾經,一個個、小小的、沒有處理完整的情緒感受,會連結成一個牢固、難以改變的感受,並形成對自己的觀感,及對相似情境的解釋。藉由色彩視覺與心理感受的對應,對情緒有更明確的理解。
美感從生活的體驗而來,也當用於生活!而色彩是美感的第一印象,所以我想要帶著學生透過認識色彩、挑選顏色和配色的練習,能累積對色彩的敏銳度,知道色彩間的關係,並且能理解顏色的存在和周遭的環境息息相關。
傳統市場是生活學習的教室,本學期希望帶學生走入菜市場,以美感觀察者身分打開五感,重新探索。而鄰近本校之士東市場在2017年五月有 美好關係 的「士東市場改造計畫」,為台灣市場的美學改造邁出美好一步,
期待藉由美感教育教學活動,帶著學生去觀察日常生活中一直存在,卻又常常被忽略的 「影子」,從觀察影子的存在與不存在的視覺現象、到探索感受物體失去形狀及顏色之後,所 呈現的意義與內涵。繼續把這個課程延伸到生活周遭校園環境(或居住環境)各種線索的發現
生活中充斥著各式文宣,無論是廣告、房產或是選舉,這些版面設計多帶有目的與訴求,但是在視覺上是否令人感到舒適或是引人注目?在功能上是否真能準確地表達訴求?又或者只是一張又一張訊息雜亂無章的垃圾製造?
「拈花惹草」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花器與花草」的對話,體會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課程將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打開序幕,接下來學生們將處理花器的質感議題。
從結構物件的操作過程,能理解結構的美來自力的平衡與穩定,且能思考其中秩序美感與生活的關係。
從觀景窗『框』中,觀察『美』與『不美』的事物,探索與感受物體如被濾鏡遮蔽而失去原有形狀及顏色或加以美化之後,所呈現的意義與內涵。
藉由書腰的設計思考,讓學生學習面積比例的配置關係,並引導探索色彩面積及文字間的空間比例。
探索紙張的質感與色彩,以及實際生活中的文化美感、意義與目前台灣紙張印刷在質感上的運用思維。
課程以「構成」為主,鼓勵學生運用美感課程所學,嘗試色彩的構成創作,並運用於生活產品上。
以秩序出發,進行生活中常運用到的整齊收納的秩序美感,使學生歸納出秩序美組構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