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框住美

核心概念
  • 整齊與秩序的美感
  • 質感的基本概念與體驗
  • 畫面配置的構成美感
美感知能
  • 對生活中美感觀察後有比較的能力
  • 具體描述對質感構面的表達
  • 掌握畫面的主客體的構圖原理

課程概說

美感教育是僅次於品德教育的基礎,有了美感,他們會對周遭的事物,有更寬闊的胸襟,有更唯美的想法,有更率真的思維,對同儕也會更有同理心的彼此尊重。

美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美感練習誌 2016),所以「美感教育」不是技術的學習,他來自於生活經驗的累積,當我們開始關注生活周遭的每一件小事情時,便開始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應用』、『整合』的學習歷程。

期待藉由美感教育教學活動,帶領學生去『觀察』日常生活中一直存在美的事物,卻又常常被忽略「美」的基本元素與內涵。從觀景窗---『框』中,觀察『美』與『不美』的事物,探索與感受物體如被濾鏡遮蔽而失去原有形狀及顏色或加以美化之後,所呈現的意義與內涵,繼續把這個課程延伸到生活周遭、校園環境(或居住環境)各種線索的發現,找尋物體的美基本元素與內涵。透過課程來引導學生累積視覺經驗與感知體驗,並嘗試發展出對於『美』與『不美』的銓釋與想像。

美感預期成果

1.透過課程引導,啟發學生對於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小事能有更豐富的感知。

2.透過不同的角度觀察生活週遭的人、事、物,例如:記憶、歲月、人際、自然、色彩、構造、質感、美的觀察。

3.學生能對於生活周遭事物的『美』與『不美』能有更多質疑批判能力。

4.學生能夠對於熟悉的人、事、物有更多的關注與想法,並嘗試改變達到完美的境界。

 

教師課後省思

從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民教育藝術與人文課程部分,其差異在讓學生能力是帶著走的學習,素養是內化的學習轉化在呈現,讓學生從活動中學習課程中的知識,老師導入情境讓學生在互動遊戲中,小組討論、動手製作、分享反思收穫、優化改進等環節中,充分參與課程並獲得個人經驗。

重點如下:

A.課程中配合的項目學習法,不僅培養孩子們主動學習和運用學科知識的能力。

B.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想像能力;有效溝通表達能力,以及運用科技與信息技術的能力。

 C.學習的核心在乎於,以學生為中心導向,老師並不直接授予學生知識,而是引導學生自我探索、實踐知識的樂趣。

而在美感課程教學實驗過程,發現學生會從實驗學習歷程中獲得美感經驗。如果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生活經驗為導向」,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與環境互動,從實際操作與體驗的過程中去感受與反思,學生可以透過思考、討論、辯證與澄清的過程,深入了解學科知識內涵與認知結構,並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享受活動完成後的圓滿感受,從中感受到令人激賞之美。

實驗過程中發現,七年級學生在情境氣氛的營造與表達能力較缺乏,比較不會主動去發掘問題、解決問題與討論,較被動式的希望由老師提供給與知識;上到第二堂『質感』課程,他們上課氛圍就非常高昂,原本課程設計安排是以【驚奇箱】質感體驗,因104學年度下學期美感課程已讓同學體驗過。這次臨時改變課程設計,運用不同質感食物讓學生品嚐體驗,如麻糬、餅乾、糖果、果凍….等,讓學生觸摸體驗七種不同質感物件與品嘗,希望學生能夠描述顏色、光澤、透明度、紋路、光滑、粗糙、溫度、紋理等及視覺上的狀態用看、觸摸、品嘗方式一一說出來物件感知。

經過這次美感實驗課程發現,【體驗課程】較具吸引學生目光,尤其【美食體驗】最讓學生念念不忘;課程結束後學生會再次詢問老師下一堂還有美食體驗這個課程嗎? 針對這個問題已與家政老師初步討論進行協同教學,讓學生了解美感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是無所不在!

課程規劃
  • 01
    何謂美?何謂不美?

    1、教師將班上分組,用教室現有的物件 (書本、鉛筆、書包....)為道具,將美與不美畫面呈現在桌面上,讓學生說出美在那裡?不美在哪裡?用文字敘述出來!
    2、介紹『框』的定義;分固定『框』與非固定『框』之差異,讓學生利用厚紙板設計自己所要的『框』架。
    3、『框』與『美』的關係-讓學生觀察框內、外的事物所產生變化,及物件『美』與『不美』;畫面配置的構成元素(a)相異(b)成套的差異性。

  • 02
    質感的體驗

    1、讓學生食物品嚐體驗,能用看、觸摸、品嚐方式一一描述對物件感知(學習單)。
    2、讓學生舉例說明,教師進行引導讓學生自由選擇主題(美的物件),共同建構策畫所要的作品物件。
    3、框住美-是要讓畫面產生『美』,學生可以進行手繪透光濾鏡(利用厚紙卡片彩畫自己所要的圖案)。

  • 03
    框住美1

    1、以投影片、簡報、圖片來介紹藝術家:莫內、羅特列克、楊恩生畫家,說明空間與構圖的概念如何運用在創作中。
    2、是要讓畫面產生『美感』,學生可以在厚紙板上進行手繪自已所要的物件,完成初稿後再進行美工刀或剪刀的裁剪、切割完成初步作品。

  • 04
    校園探索

    1、教師針對相機、手機相機,做基本介紹與教學,主、賓之差異,並提點學生拍照時注意事項。
    2、『框住美』-進行探索及尋找校園內美的人、事、物,感知並嘗試透過手機拍照,兩兩一組相互協助與支援;例如:對象是校園花草,『框』可以當作觀景窗,透過美化後的觀景窗與濾鏡(即是觀景窗也是畫框),將質感的畫面拍攝並表達出來。(戶外教學)

  • 05
    留住美

    透過數位相機、手機相機的視野來做記錄;影像後製來詮釋,整個製作過程;將拍好的影像檔做細部的剪輯,以重現生活的當代之美,實際體驗及操作『觀看』主客體之間的關係。(電腦教室進行剪輯)

  • 06
    框住美作品分享

    1、呈現各小組完成的作品,進行小組分享討論。
    2、分享活動過程中,是『要如何看?』、『如何看到美,分析美、統整美』經驗分享。

劉吉益
臺東縣立知本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臺東縣立知本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