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構美・夠美

核心概念
  • 整體課程以「構成」作為主軸,同時融入了比例與色彩,建立起學生對美感的基本觀念。
美感知能
  • 本次課程將美感教學核心聚焦於「提升學生對於生活環境美學察覺、省思與批判力」,讓學生打開眼睛與感,踏出美感的第一步,能提高「美」及「不美」的察覺力,特別是從家中、學校及社區開始。

課程概說

街道上突出的招牌、房間中四散的雜物、欠缺秩序的桌椅、難以閱讀的教室布告欄、排列凌亂的外牆管線;你我是否都對這些日常景象不陌生呢?而這些就是我們學生的生活環境。教師希望引導學生由生活出發,張大眼睛去觀察周遭一切事物:哪兒是美?而哪兒又是不美?讓學生透過影像紀錄自己生活中的美與不美。整體課程以「構成」作為主軸,同時融入了比例與色彩,藉由簡單的排排看,建立起國一學生對美感的基本觀念。並鼓勵學生運用美感課程所學,嘗試色彩的構成創作,並運用於生活產品上。

美感預期成果

希望帶著這些學生達成:會主動積極觀察自己生活的環境,包含了住家以及校園、街道、商店、招牌⋯⋯等等,進一步探索能否找出這些環境中存在的美感問題,在自己目前有限的能力內,做最大的努力進行改善。課程中分組的討論與發表,希望可以讓學生體會他人與自己對美感的差異性,達到尊重、體貼及包容;也將所學概念運用於生活產品設計上。

教師課後省思

  1. 預先規劃與課前提醒:
    本次規劃的「構美・夠美」課程,以觀察、發現為主,並加以適度的操作練習。由於課程緊湊,教師深怕學生忘了完成前置作業(例如:「美感與房間」單元需先記錄房間、家具等相關尺寸);或者是當日沒有攜帶用具(例如:「生活大搜密」單元需攜帶數位相機或照相手機);倘若發生上述狀況,教師都必須有其他備案,以免影響課程的進行。
  2. 善用比較法讓學生有感:學生已能體會個體差異會影響主觀美感,但是當有比較、對照的圖片時,無須老師多加解釋,多數的人就能客觀的選擇出較美的一方,例如:教室布置與環境上。相對的,老師必須費些心思在前置作業拍照以及整理上。多數學生對此無感的原因,在於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環境,這或許是台灣街道、招牌、公共場所欠缺美感,仍有許多可以改進空間的原因之一。
  3. 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美感課程需與日常生活結合,像是最後結合了比例與色彩的構成練習,這樣的畫面在生活中其實隨處可見,透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發現成果可以運用在印刷品、衣服布料、磁磚鑲嵌、建築立面⋯⋯,並有實際操作應用於馬克杯圖案設計上,已達到當初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
  4. 未來教學規劃:本校非都會區型學校,學生素質與硬體資源,相對於市區或者是台北市而言,有一段差距。實施課程對學生而言,確實是由入門、了解、才到實踐應用,但時間上非常緊迫,因此若日後仍要實施,需簡化單元或聚焦於最後單元「美感做得到」。
課程規劃
  • 01
    美感是什麼?Do you Care?

    教師以經典案例、電子書;或生活圖片,講解美感重點與原理。

  • 02
    美感與房間

    教師以學生所熟悉的房間作為引導的出發點。美感第一步是張開眼睛觀察,所以教師請學生觀察記錄自己的房間,並量測房間中的家具和環境;除此之外也要觀察房間的主要色彩及燈光。

  • 03
    美感與教室

    觀察的範圍由小而大,教室相對學生自己的房間來說,是活動時間更長的地方。由教師及學生一同準備教室照片,運用比較法請學生觀察後,思考教室空間與教室布置的功能性與美感性,最終進行討論與發表。

  • 04
    生活大搜密

    運用之前課程所建立的觀念,請學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記錄與自己有關的照片,地點包含校園、教室、住家外觀、家中環境、街道⋯⋯,或者是平日可能與家人一同前去的市場、商店,在這堂課中,僅教導學生基本的取景、光線、視角⋯⋯等基本拍照技巧,並請學生利用課堂以及課餘時間進行拍照,拍照的內容須包含美及不美的畫面,最後請學生寫上一句話,來表示自己對畫面中美的感受。

  • 05
    美感排排看

    教師先設計基本的框架結構(或畫面),讓學生利用手邊的現成物,以及事先分組準備好的文具用品(或其他物品)進行排列組合,進而引導學生對「格線的分割邏輯」、「美的形式原理」有初步的認識以及建立觀念。

  • 06
    美感做得到

    以「生活大搜密」所拍攝的照片作為挑選色彩的來源依據,透過學生直接觀察,加上網路挑色軟體 coolors 的輔助,運用這次課程所學,在 200mm x 80mm 的矩形範圍中進行色彩的構成練習,並將成果輸出在馬克杯上。期末將這 6 堂美感課程的上課紀錄、室內配置圖、攝影作品⋯⋯等製作成明信片,舉辦校內的「美感成果展」,讓沒有進行美感課程的班級也能感受校園及日常之美。

魏士超
臺南市立大灣高級中學(國中部) 教師

任教於臺南市立大灣高級中學(國中部)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