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標籤 關鍵字 #許懷之

關鍵比例

以黑白出發,後加入「環境色彩構成」的美感構面,延伸至彩色色塊比例與整體(穿搭與環境)的調和性,並以服裝和環境色中「顏色的比例」關係,讓學生容易理解比例在生活裡的應用實例。

帶著走!

嘗試利用紙板組構「帶」與「袋」的關係,並比較糕點、玻璃瓶及手搖杯對於「帶」與「袋」的設計差異,引導學生思考設計與生活的關聯,並期待美感素養對於職人的養成有所助益。

帶什麼袋

從觀察著手,設計尺寸合宜的手提/肩背袋,從「構造」形式、「結構」關係探討不同形狀的袋包對應其與盛裝物、與人體的揹負關係、使用便利性、適用場合等生活面向。

職人的工具袋

因應每個職群的差異,職人的工具袋會有迥異的趣味:木工、水電、泥作的基礎工具不同、對應的隔層也會有相當大的差異。引導學生從「職人的工具袋」著手,從發覺盛裝物與容器的關係開始,進階探討攜帶時的便利性與取用時的適手性。加入不同的五金配件或魔鬼氈、拉鍊等物件後,讓軟性素材間產生新的「構造」關係。

不只是盆器-純粹植感

課程初始引導學生觀察觀葉植物的特性,以資訊圖表方式詳細記錄葉形、葉序、生長環境及外在條件。依適著植物生理及姿態提出合宜的盛裝器皿,「純粹植感」美感課程,除了視覺的美感練習外,在小小的table gardent中實踐環境共好的美感價值。

從「貨物」成為「禮物」─化零為整的植物包裝

以構造為主題,在課程初始,即引導學生從自然素材的盆器創作開始,讓學生以漂流木、枯木、葉鞘、蒴果、莢果及麻繩等自然素材的組合,營造適合植栽生長的盆器。第二階段讓學生嘗試設計可以將植栽「帶著走」的包裝,從材質、盒身包覆到提把的巧思,嘗試呈現植栽禮品包裝及攜帶,讓美麗的盆植植栽從「貨物」華麗轉身成為動人的「禮物」。

顯擺─銷售會

程初始從在地的「鐵花村」及「微光集」的攤位,引導學生分析攤販與市集的差異性,覺察色彩與質感對於主視覺構成的重要影響。實務演練分為「物件擺設構成練習」、「物件陳列構成練習」及「銷售會的桌面風景」三個階段,引導學生體會「陳列不只是擺放,而是透過有目的的展示設計,刺激或促進某些行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