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美術/藝術生活

核心概念
  • 美感經驗有其規則─畫面的美感呈現與「構成」息息相關
  • 美感「構成」有其脈絡可循
  • 美感構成原則─從單純色彩(近似色)、對比色,直至混色物件的組合,皆是影響美感構成的因素
美感知能
  • 美感形式原理皆與美感構成息息相關
  • 對稱、平衡、軸線、焦點等,皆是影響美感構成的主要因素
  • 利用不同色彩的物件排列組合,理解美感構成

課程概說

「構成」或許可以解讀成「構圖」或「組合」。實驗計畫以反覆、漸層、律動、對比、比例、對稱、統一、秩序等各項美感原則為出發,從生活中常見的風景─城市、公園、橋梁、服裝、餐點、海報、攝影作品、識別系統等,讓學生了解設計基本構成概念。從案例討論、歸納、分析,從單一色彩、對比色系、混色系進階的利用手機拍攝的各項物件,進行基礎的構圖練習。
為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並增加作品趣味性,進入主要操作課程,以「嫌犯畫像」為主題:讓學生隨機抽出班上某位同學,觀察其個人特質及行為模式,利用拼貼技法再現嫌犯特質。特別要求的是,不可以姓名、綽號、座號等文字性符號呈現,應專注蒐集線索並將剪下的圖片進行適當的組合,以構成符合個人特質的平面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本校為職業學校,以工科占多數。學生普遍學習意願低落、學習成就低,對於生活環境漠不在乎。多數學生自信心不足,面對美術課程不敢下筆嘗試。以發現為主的初階歷程,主要期望學生以「發現生活之美」為出發,試著闡述生活環境中的美感經驗皆與「構成」相關。讓學生以手機拍照、拼貼等媒材進行操作,降低學生學習挫折,期望學生能感知美感因子、能分享美感經驗,進而能再現個人心靈感受。

 

教師課後省思

為了使學生建構美感基本概念,利用第一週課堂說明點線面的構成及美感組合原則。已預期職業學校學生興趣導向明顯,雖為同一單元主題,但針對不同科系的學生仍有不同的設計引導,如建築科即著重於空間與建築型態分析、家政科強調服裝與餐點組合、資訊科則以多媒體及軟體介面設計為出發,藉以引發學生學習動機。

第二週後,正式進入「構成」主題。恰好手邊有不同色調的布料(原色、無圖案),帶到課堂中讓學生作為物品拍攝時的搭配,無論是抽調色彩干擾的「同色調練習」或加入色彩元素後的「混合色、對比色練習」,既可襯托主體,又可使避免背景雜亂,效果相當好。

歷經前幾週的醞釀,將版面設計與構成原則以簡單的技巧(手機拍照)實際演練,經由作品分享讓同學間相互觀摩並學習。最後兩週以應用性單元「嫌犯畫像」作為應用檢視,簡單的拼貼技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觀察他人特質並以符碼再現,則顯示同儕間的共同話題。因為身處同一個生活圈,呈現出的五個暗示性線索必然成為共通性的「符號」,在展示作品的那一剎那,幾乎都可得到班上同學興致勃勃的猜測眼神。

過往教學經驗中,發現非設計類科班級,缺乏版面構成之美感意識,創作之作品徒有趣味卻無美感。修正教學活動後,將「構成美感」納入教學主題中,希望學生歷經課程的拼貼創作演練後,未來有機會應用於各式平面設計創作。

課程規劃
  • 01
    點線面的組成及美的組合原則

    所有可視性的物件皆是由點、線、面所構成。從平面到立體的點線面創作,小至文具、器皿,大至家具、空間,皆由基本元素組合而成。複習期初單元之對稱、平衡、漸層、反覆、律動、對比、比例、統一、秩序等各項美感原則,從生活中常見的風景─城市、公園、橋梁、服裝、餐點、海報、攝影作品、識別系統等,讓學生了解設計基本構成概念。

  • 02
    同色調的美感構圖

    移除色彩元素進行「畫面構成」練習。請學生帶5種「漂亮的東西」(盡量是單一顏色:頭飾、文具、日常用品等)。課堂上將所有物品進行顏色分類後,分組請學生重新排列物品並利用手機拍攝數張照片,各組應給予主題命名並說明畫面構成之美感體驗。

  • 03
    對比色、混合色的美感構圖

    加入色彩元素進行「畫面構成」練習。請學生帶5種「漂亮的東西」(盡量是單一顏色:頭飾、文具、日常用品等)。分組請學生重新排列物品(不須考慮物件色彩)並利用手機拍攝數張照片,各組應給予主題命名並說明畫面構成之美感體驗。

  • 04
    美感構圖分享

    以小組報告方式,分享前兩周的畫面構成練習。

  • 05
    「嫌犯畫像」創作練習

    請學生攜帶流行雜誌、廣告海報或色紙,課堂中隨機抽出同學作為個人嫌犯。學生必須觀察其個人特質及行為模式,利用拼貼技法再現嫌犯特質。特別要求的是,不可以姓名、綽號、座號等文字性符號呈現,應專注蒐集線索並將剪下的圖片進行適當的組合,以構成符合個人特質的平面作品。

  • 06
    「嫌犯畫像」分享與發表

    每人2分鐘,除作品展示外,亦須向同學分享創作靈感與困難。

許懷之
國立臺東專科學校(高職部) 教師

任教於國立臺東專科學校(高職部)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