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放大你的桌子吧!

核心概念
  • 合宜的生活美感。
  • 物件分析中,精心設計的「構造」讓純藝術或工藝品增添了工具意義;「構造」涉及了「任務─部位─外觀─細節」。
  • 「構造」於日常的應用;納入「質感」與「色彩」後的修正可能。
  • 日常有感─從物件改良中培養創新設計的能力。
美感知能
  • 觀察並分析使用者經驗,並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累積的生活經驗能夠成為創作的來源。
  • 不同材料間合宜的接合方式。
  • 構件的接合位置與方式,會影響結構的穩定度。
  • 美感經驗對於專業職人養成的助益。

課程概說

某年風災後,教室木製課桌椅替換為塑鋼材質。看起來很美,但因桌板過小、抽屜容量不足,影響收納功能。課程引導學生思考尺度與使用習慣的關聯性,在不破壞原有課桌椅的結構下,期待學生於既有課桌椅上增加「可拆卸」、「多功能」的延伸架。預期參與實驗課程的學生包括家政一、室設三、機械三及農機三,各科學生對於線狀材料、紙板、木板、鐵件等素材皆有不同的熟悉度,在設計思考中應可看出顯著的差異性。
依適工科學生特質,利用學生喜歡的動手實做引發學習動機,以解決生活問題的物件改良為主,鼓勵學生發掘問題並實務解決。在實踐工具意義的同時,除「構造」本身的調整外,更探討、實踐物件的「結構」穩定度,並於「構成」及其他「色彩」、「質感」等構面上取得適切的平衡點,比較物件設計中的「裝置性」(工具意義)及「裝飾性」(形式美)的相互關係。

美感預期成果

  1. 覺察教室桌椅尺度與使用者行為的關係。
  2. 依據個人日常使用習慣設計桌椅的附屬功能。
  3. 運用職科專業將設計實際成形。
  4. 反思專業職人的創新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考量教學對象,調整教學

本學期進行的班級並未學過基礎圖學,無法畫出預期的設計。教師額外補充透視圖課程,並從四個角度拍攝教室桌子,讓學生可以在圖稿上直接增設物件,讓構想得以順利進行。

另外,工具經驗不足的學生,落實於成品時常妥協於市面上易取得的替代性材料,然而質感與色彩都與預期相差甚遠。教師宜鼓勵學生以既有能完成的技能解決當下問題,如編織、鈎、綁等,盡量依循設計構想完成作品。

工具材料複雜,製作附加物件的時間不足

日常學習缺乏時程估算及材料準備的規劃能力,導致於實際製作時間不足,除計畫中的課堂外,另又加入實作課程以能完成木工作品。

五金構件多樣化,能提升創作的靈活度

木工作品中,若能善用五金零件,能提升作品的創意及靈活度。

藉由手作的過程,修正設計概念

物件操作時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修正設計或是技術精進兩方是很難取捨的。建議先請教專業教師指導技術問題,若無法解決,在不影響原有設計概念下修正物件形式是可行的做法。

分享與解說,交互學習刺激想法

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創作出的成品,在本次課程中有迥異的表現形式。最後的回饋課程,教師帶來不同科別的學生作品,讓學生也能理解不同背景產生的設計思考及工具能力的差異性。

 

在課程計畫執行過程中,課程主題較為發散,面對的學生背景差異甚大,在構想發展時難以聚斂。利用分組方式能集中靈感,提出可行性最高的設計方案,增加課堂實作時間、請益專業技術教師,也大大的提升了作品的完整度。

課程規劃
  • 01
    第一堂

    引導學生對於「日常有感」,從發掘問題、分享使用者經驗後,讓學生利用思考方法歸納與整理,提出分組報告。

  • 02
    第二堂

    藉由案例蒐集及分析,提出桌子可能的附加功能與對應設計。

  • 03
    第三堂

    利用創意思考方法,針對分組報告中的使用者經驗及需求,提出改善策略,並實際繪出概念構想圖。

  • 04
    第四堂

    分組報告,提出自己的規劃想法與設計圖說,請同學給予實質的建議與調整。並於課常中完成修正計畫。

  • 05
    第五堂

    「事前規劃」是作品成形中很重要的態度。因應隔週教室實際施作的進度,需於各科工廠中完成材料的準備及切割。

  • 06
    第六堂

    因應設計限制,小組成員應能使用小型工具(如螺絲起子、鉤針等)旋即於教室內完成作品組裝。若能畫出拼裝步驟也很棒!

  • 07
    第七堂

    小組準備從第一週開始的所有資料,讓同學得以回顧設計發想到實物成形的歷程,並給予適當的回饋與建議。

  • 08
    第八堂

    教師分享材質觸感對於使用者的影響,進階提出對等價值或使用族群的分析。針對「質感」議題提出修正計畫吧!

  • 09
    第九堂

    教師分享色彩對於使用者的影響,進階提出使用族群的分析。針對「色彩」議題提出修正計畫吧!

  • 10
    第十堂

    期望學生對於「日常有感」,在生活環境中累積美感經驗、應用美感元素、調整美感構造,創造合宜並共好的使用模式。讓學生意識美感素養對於「職人」養成有正向的助益。

許懷之
國立臺東專科學校(高職部) 教師

任教於國立臺東專科學校(高職部)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