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不只是盆器-純粹植感

核心概念
  • 考量植物生長特性為前提,引導學生以比例、色彩、質感等構面歸納植栽與盆器間的美感原則。
  • 以環境共好為基底的美感素養。
美感知能
  • 資訊圖表應用於植物生理地圖。
  • 製作盆器為植物選擇合宜的生長環境。
  • 不同型態植物的組合與搭配。

課程概說

課程初始引導學生觀察觀葉植物的特性,以資訊圖表方式詳細記錄葉形、葉序、生長環境及外在條件。依適著植物生理及姿態提出合宜的盛裝器皿,分析各種盆器對於植栽的影響,「純粹植感」美感課程,除了視覺的美感練習外,在小小的table gardent中實踐環境共好的美感價值。

美感預期成果

  1. 課程以環境、生命教育為輔助,利用植栽生理帶進美感課程。從採集、育苗、馴化的過程中,雙手包覆植物根系感受土壤的觸感,在日漸茁壯的葉芽中看見生命的歷程,從植物生理為出發點選擇合宜的盆器。
  2. 藉由植栽及盆器的組合,引導學生實踐以環境共好為基底的美感能力,將美感素養累積於日常。

教師課後省思

  1. 原先預期於九月就要開始執行課程,但當時氣候仍然相當炎熱,在校園中挖回的植株很快就失水枯萎,於是將課程延至11月才開始執行。另外,台東市區的園藝店很少,觀葉植物種類並不多元。教師於植栽組盆課程之前一個月,就持續於幾間園藝店中挑選葉形、葉色、植株姿態等外型迥異的觀葉植物,才能讓學生有多樣化的選擇。
  2. 植栽構成自由創作練習,更能看出學生對於植株型態與盆器造型的美感構成主張。
  3. 在課程中反覆讓學生「以盆找植」或「以植配盆」,都是讓學生思考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無論哪個物件先行,都能有合宜的美感姿態產生,先決條件絕對是符合植株的生長特性。
課程規劃
  • 01
    第一堂

    在校園角落挖掘被遺落的綠色生命,育苗和馴化是植栽移植的重要關鍵,為未來奠下基礎。

  • 02
    第二堂

    選擇一株觀葉植栽,細細描繪植株的枝微末節。

  • 03
    第三堂

    分享植物觀察地圖,植株外觀細節及描繪成果。

  • 04
    第四堂

    以植栽外觀姿態為出發,從色彩、構成及質感構面,分析植栽與盆器的美感組合形式。

  • 05
    第五堂

    從脫盆、整理根系、修枝剪葉開始,讓學生輕觸泥土,用手掌捏塑土團包覆植栽的根系,實際感受生命就是從此開始的感動。從「捏一顆苔球」開始,進行自然材質盆器創作。

  • 06
    第六堂

    複合材質玻璃杯、試管瓶及鋁線等運用於盆器創作。

  • 07
    第七堂

    依據不同的植栽生理需求及生長姿態將其分類,組合盆栽創作。

  • 08
    第八堂

    將植株創作成果,以資訊圖表方式繪製植物生理地圖及養護小帖。

  • 09
    第九堂

    美感歷程分享與職群美感延伸,引導學生連結生命照顧與美感創作的關係。

許懷之
國立臺東專科學校(高職部) 教師

任教於國立臺東專科學校(高職部)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