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在地文化與產業發展的歷史,學會運用木材製作物品,在留與不留的過程中,得到視覺呈現最完美的比例,感受「木」的質感之美。
讓學生發現色彩配色與美感的關係,以水果為主題畫出各人色彩意象的顏色,探討色相及色系的差異性。
器物合乎人體工學,可以讓使用者感到舒適,但線條變化、大小組合適當,才能呈現比例的美。
以學生生活環境中的八掌溪為主,引發動機,從對八掌溪的文字轉換為色彩,學習色系及配色概念
從丈量身體、傢俱、空間長度,覺察身體比例,到傢俱和空間比例的關係,發現三者間的關聯性。
透過調色實做操作,反推論出調色的原理原則,做出專屬於學生自己的色彩。
經由分析質感的不同屬性,結合感覺形容詞,讓學生用質感來表達自己個性的特質。
了解報紙在形式、質感、色彩、構成等設計的特點,並能夠說明封面設計與內容的關聯性,學習擷取文章重點寫出摘要。
以灰階排列擺放,讓學生依循構圖公式了解構成布局,並去繁從簡掌握植物的形態,以水彩與色鉛筆彩繪組合出合宜的構圖。
學習的重點在於,建構學生平面設計的基本概念,並運用畫面中所隱藏格線,規畫構圖中的物件位置。
藉由觸摸與創造,讓學生理解材質經過形塑後,會呈現出不同的質地視覺效果。
利用廢紙盒,以一片切割不切斷、加彎摺成立體構成的作品,從操作過程中找到構成不對稱的平衡美感。
從生活材質為探索,實作編織質感組合並透過微觀鏡頭,比較樣貌與一般視角差異。
比例之美常見於各種事物,將主題設定在校園中的樹木,樹枝比例感受「木」之美。
觀察構造接合的方式,讓學生就不同的材料接合完成一扇窗戶作品,比較細節處理的美感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