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形塑質感

核心概念
  • 可以分析材質呈現的質感特質。
  • 挑戰既有的材質質感經驗,創造質感的視覺效果。
  • 依主題需求,尋找合適的材料呈現符合需求的質感。
美感知能
  • 材質本身質感的特質。
  • 使用器物的材質差異性。
  • 材質本身質感和造型質感的關聯及差異。

課程概述

除了物體本身天然的質感,大多數的質感是可以被製造出來的。材質的質感在不同的形塑處理之後,會改變物體原始質感。因此,「材料」和「技法」是構成質感的兩個主要元素,除了了解材質本身的質感特質之外,應該進一步讓學生思考經過不同的形塑手法之後,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質感的感覺,挑戰既有的材質質感經驗,創造質感的視覺效果。
這樣學生在質感的驗應該會更加充實而完整,更能用合適的材料來製作符合需求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察覺質感在物品的設計及使用上所扮演的角色。

美感預期成果

  1. 可以覺察各種不同材質的質感,和各種質感傳達出的感覺及器物質感的合適性。
  2. 能用相同的材質,經過不同的形塑手法之後,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質感的感覺。
  3. 能分析主題,做出相符的造型及使用相對應的質感,完整呈現符合主題的設計作品。
  4. 可以賞析別人的設計作品,並就造型及質感呈現分析說明。
  5. 將黏貼好的形塑質感方塊佈置在校園中,一種材料呈現多樣形塑質感,讓本校師生都可以感受同一材質多樣風貌,感受質感差異,進而思考材質使用的各種可能性,提升質感經驗。

教師課後省思

質感板是將同一種材質以不同的形塑方式,呈現出不同質感在十公分見方的黑色珍珠板上。因為有要求學生在畫面呈現上需有美感,以及思考如何黏貼物品在板子上而不要看到膠痕,保持畫面的乾淨度。因為畫面很乾淨,所以只要再稍加一點造型設計,就可以展現出一種簡單的美感。單看一個質感板都像是一個小型作品,效果超乎我預期的好。而且,展出集結整理學生的質感板,學生可以從各種質感板的呈現,得到創作時材料的處理的想像。
反而是最後物件質感改造的效果不如預期,我覺得是我引導不夠明確,創作條件設的太寬,以致於學生創作有點失焦。再次執行這個教案的時候,我會再修正最後作品創作時的引導方式,明確限縮創作的方式及方向。

課程規劃
  • 01
    材質的質感分析與覺察

    學生分析各種不同材質的質感,和各種質感傳達出的感覺及器物質感的合適性。

  • 02
    質感形塑操作

    以相同的材質,形塑出不同的質感,以適當的黏貼方式,黏貼在板子上。分組進行,一組以一種材質做質感形塑。 選定一個材質例如保鮮膜,原本的質感是平滑柔軟,可是經過不同的形塑,可以形成不同的質感,例如粗糙、尖銳等。

  • 03
    個性質感形塑主題設定

    1.器物主題設定:選一個日常生活小用品來代表自己,例如:枱燈、筆筒、罐子⋯⋯等。 2.個性質感分析:以呈現自己個性為主題,分析相對應的質感及造型。 3.器物功能分析:分析器物所應具備的功能性,在器物加了形塑質感之後不能影響使用功能,要使設計的作品具實際使用功能。 4.造型設計:畫出施作器物黏貼形塑質感的樣貌。

  • 04
    個性樣貌

    1.選定的器物可以是本來已具功能,或是自己設計組裝。 2.器物造型切割調整,並依預先做的造型設計加上型塑質感。

  • 05
    個性質感

    1.依預先做的造型設計加上型塑質感。 2.完成呈現自己個性的物件設計作品。

  • 06
    觀摩討論

    選三件覺得最恰當的作品,並依造型設計、個性質感形塑、器物功能等分析說明其優點。

黃珮綺
嘉義市立南興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嘉義市立南興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