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引導學習,讓學生了解美感要素與條件,透過課程設計增強學生自身對美感生活經驗感受,以及加深美感對生活態度及品味的提升。
本課程活動透過六小時安排,建立學生對環境事物美感探討,讓學生從生活題材的經驗累積中探索美感學習歷程。
本課程設計一些生活中的題材,來引導學生討論與學習,讓學生了解美感要素與構面條件。
從欣賞街道與生活空間特色,讓學生在美感構面的探究與體驗中,培養對美感的自信與能力。
課程核心設計特色,將在秩序、平衡和整潔的美感要素條件下,思考美感要素在生活上的各種展現方式與環境品味。
讓學生了解校園與生活中的環境美感實例,藉由「圖片紀錄」與「圖片排列」討論具有美感的組合方式,引導學生觀察記錄環境空間,讓學生運用美感概念設計出「美感桌遊地圖」,培養學生對「美」的自發、共好與互動性。
透過花蓮街景地圖的主題生活內容探索,引導學生討論地圖街景的相關位置整潔秩序排列美感,色彩比例大小的面積美感討論。
先讓學生透過察覺椅子物體造形比例尺寸,發現具有支撐力量的結構關鍵,藉由拆解體驗構造之間的必要性條件,進而利用比例、結構與構造,增進學生對生活物件的美感品味提升。
本課程利用宋代器物的形態,進行外觀造型與色彩的美感探討,引發學生從現代器物的造形特色,透過實作方式感受美感的要素,進而促進學生從生活中探討美與感覺美。
透過常見紙張作為材料質感製作選擇,思考「椅子」造形結構與構造功用延伸的可能,引發學生想像椅子造形結構特色,以及結合馬達功能作為未來椅子構造的可能發展。
透過常見的建築物造形結構與功用作為延伸設計的可能,引發學生想像造形結構與構造功能,結合紙張材料特色以及馬達配件作用,讓學生從建築物造形形態與功能需求設計中,探討建築物的動態造形、光影變化。
引導學生觀察國內外和花蓮車站建築造型,經由操作建築物造型組合,以察覺構成的排列秩序、色彩搭配組合和數學比例組合的美感排列與關聯;進而討論建築物與生活環境的美感關係。
從觀察國內外經典建築物中,探討結構與構造在建築物中,有關造型支撐與拆解組合的關係,建立學生對建築空間中的支撐察覺與力學發現;以及造型與組合之間的構造連接,透過手作的建築造型模組,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美感構面的跨域學科知識與應用。
透過生活設計主題的探索與練習,在過程中能更加了解自身的心理狀態,進而和同儕學習動手做之間的技巧討論,並能應用到生活中的事物,而提升美感價值認同。
「翻轉美感記藝」的美感課程活動,主要透過「構成」、「質感」、「比例」與「結構」的單元組合,讓學生對壓印排列與模具翻模組合方式的美感構面感受,從中探索構成圖案、質感變化、比例調配與結構呈現,觀察與討論物品所呈現出的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