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以「構成」為主,鼓勵學生運用美感課程所學,嘗試色彩的構成創作,並運用於生活產品上。
讓學生了解結構與力學的關係,合宜的結構是來自平衡穩定的配置方式,展現力與美、力學依據。
運用不同的材質讓學生操作體驗,從中了解材質對於結構、外觀所造成的影響及變化並運用在生活中。
本課程讓學生深入理解,比例及構成的美感經驗,且能意識到版面編排在美感與訊息傳達上的重要性。
透過校園廢棄樹枝的長、短、粗、細感受美感比例,關注自己手的大小及握筆姿勢,及使用所需的曲線比例關係。
讓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透過操作比例工具,能理解比例+構成的美感觀念。
學生分組進行校園色彩踏查,以拍照及比對色票進行記錄,學習配色概念或原則。
運用安妮新聞的版面構成等概念,以第五期「如何成為一位創意工作者」為主題,以手繪方式編輯「職人誌」。
讓學生設定杯墊使用情境,思考後進行合宜質感的水泥磨石子杯墊創作。
學生從校園廢棄樹枝的長、短、粗、細中感受比例之美,並了解何謂「同質異感」。
運用簡單的版面構成、配色等概念,以手繪方式編輯「東京奧運.臺灣代表隊」進行發表。
將物品質感顯微放大,簡化圖形後以膏狀的披土等媒材進行平面至半立體的質感紋理構成練習並佈展。
以收納問題為出發,希望嘗試運用水泥、木頭等媒材,設計可合宜收納文具的器物組合,營造書桌的質感風景。
選一雙有特別情感意義的鞋,運用美感編排配色以手繪插圖及電腦排版進行與分享。
本課程以帶領學生認識及記錄校園中的植物,在仔細觀察植物姿態及葉片外形後,以新媒材進行創作。
探討植物本身、花器的比例、色彩關係,並觀察植物的姿態適合何種植栽方式,建立生活美感概念。
結合環境教育,藉由樹枝筆的製作,希望學生放慢腳步欣賞木頭所具有的比例、質感與色彩之美。
課程為關於夢想、關於家人、關於校友、關於自己四部份,結合生涯規劃與職業試探。
|專題文章|魏士超|臺南市美感跨校社群國中召集人、臺南市立大灣高中(國中部)視覺藝術教師、臺南市藝術輔導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