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府城漫步—舊質新感

核心概念
  • 學生能理解材質與材料特性、科技發展有密切相關。
  • 學生能嘗試不同材質杯墊與杯具、餐墊、場合的搭配,考量是否合宜,實驗美感的各種可能性。
美感知能
  • 學生能以文字、影像、拓印方式記錄不同材質的質感與特色。
  • 學生能嘗試質感創作,並以杯墊作為呈現。

課程概述

當代文學家葉石濤(出身台南,1925~2008)曾經在《台南的古街名》一書中描述台南是「一個適合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來到府城,若要仔細體會台南風貌,一定得由大馬路轉到狹窄彎曲的巷弄裡逛逛。斑駁紅磚牆、精緻鐵花窗、冰涼的磨石地、凹凸質感的抿石子、充滿深度故事的花磚、溫暖手感的舊木窗;老建材彷彿時光隧道,充滿濃濃的懷舊感。本校創校64年,歷史悠久,校舍經歷數次重建與整修,不同時代的新舊建材組合在校園中處處可見,本次課程由校園環境出發,讓學生進行校園質感觀察,同時亦作質感採集紀錄。接著以生活中常見、材質多元的杯墊為對象,透過小組的思考討論,讓學生嘗試不同材質杯墊與杯具、餐墊、場合的搭配,考量是否合宜,實驗各種可能的美感。課程最後教師提供數種小石子、色塊水泥、灰水泥與白水泥粉等材質,讓學生思考杯墊應有哪些功能,而這些功能與材質間是否相關?讓學生進行杯墊創作,並進行發表。

美感預期成果

  1. 從自然界、生活中感受並發現質感的細微差異。
  2. 能夠發現質感構面的合宜性。
  3. 了解質感的主客觀意義並進行轉譯使用。
  4. 能夠將封面質感操作進行整理、分享並聆聽他人的質感使用原則發表。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在製作封面的引起動機,一開始設定為聯絡簿,但學生對於聯絡簿有所排斥,因而再改成剪貼簿,未來可以思考從學生喜歡的、或常用的主題著手設計課程。
  2. 學生在自然質感與人工質感採集過程,學生對於質感真正由體驗到思考,很多學生反應第一次這麼細緻的摸各種材質,這個課程前半部的引導或許可以再深入與多樣性,讓學生從觸摸到觀察,累積質感經驗。
  3. 質感封面設計過程,必須提醒合宜的、簡單式的編排,讓學生了解質感呈現為主,而不是將設計佈滿整個封面,因此必須再加入單純的編排案例教學,可以適度融入構成的美感概念,讓兩個構面一起結合成課程,也是未來可之道。
  4. 修正之前的課程,以超輕黏土進行質感採集,然而,未再思考超輕黏土的質感收集,在後續的課程應用甚為可惜,未來可以再以超輕黏土的拓印進行課程延伸,或者進行全校公開展示,讓第一階段的學習可以相互觀摩。
課程規劃
  • 01
    美感電子書質感構面

    以美感電子書說明質感構面。質感是觸覺、視覺與經驗連動的統合概念,「材料」和「技法」是構成質感的兩個主要元素。(ppt)

  • 02
    府城慢遊—台南老屋新質感

    利用網路短片介紹台南老屋欣力案例以及台南老屋特色。介紹台南老屋中的各項建材元素與工法,例如:磨石子、抿石子、洗石子、鐵花窗、木門、木窗…。

  • 03
    校園新舊質感採集

    觀察校園建築中有哪些屬於新的建材?那些屬於舊建材? 請同學透過文字記錄、攝影、拓印方式記錄不同材質的質感與特色,並進行優缺點比較。

  • 04
    杯墊與材質

    觀察不同材質杯墊與杯具、餐墊、場合的搭配,考量是否合宜,實驗各種可能的美感。 延續前一節課對於不同材質的質感經驗,教師準備數種不同屬性材質的杯墊,讓學生分組討論,進行搭配實驗,思考什麼樣的情境、杯具、要搭配什麼樣的杯墊呢?

  • 05
    質感杯墊創作

    杯墊是生活中的小物,功能簡單,材質多元,請學生思考杯墊應有哪些功能,這些功能與材質間有何關聯?讓學生設定杯墊的使用情境,包含杯具、地點、氛圍等後,以教師所提供的材料,思考後進行杯墊創作。

  • 06
    作品分享與討論

    請學生將完成杯墊作品,自行選擇所搭配的飲品、杯具,進行擺放拍攝後發表,並由教師引導、歸納總結。發表重點 1.材質 2.加工方式 3.表面處理 4.選擇搭配的杯具與餐墊。

魏士超
臺南市立大灣高級中學(國中部) 教師

任教於臺南市立大灣高級中學(國中部)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