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在忙碌的校園生活中,多數學生對於環境中的植物並不會去特別注意,每日忙著上課讀書、聊天嬉鬧、運動打球、參加社團,卻鮮少停下腳步,認真去觀察校園內的一草一木。本課程以常見的觀葉植物出發,像是常春藤、毬蘭、虎尾蘭、綠蘿(黃金葛)等,接著帶領學生認識及記錄校園中的植物。全班分成7組,每組以一種校園植物為主題,在仔細觀察植物姿態及葉片外形後,以新媒材進行創作。
學生將立體植物拆解成平面,在平面紙上畫出輪廓,並以鐵絲作為葉脈結構,以奶油土、超輕土等做葉片,以二液型高彈性PU發泡劑作為花器,在製作過程中,學生須考量美感構面中的比例、色彩、結構等。待完成後,小組同學(一組約4人)進行作品發表,並在教室、校園的角落自由擺放,構成出美的植栽角落。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認識生活中常見的觀葉植物。
- 學生能認識觀葉植物的比例、色彩、構成關係。
- 學生能認識新媒材 (奶油土、二液型高彈性PU發泡劑),以此進行創作,並了解這些媒材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 學生於創作過程中,能針對不同植物外觀進行色彩考量,選擇適合的發泡顏色及花器底座,搭配出合宜的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 接觸植物,讓生活減壓
在忙碌的校園生活中,多數學生對於環境中的植物並不會去特別注意,每日忙著上課讀書、聊天嬉鬧、運動打球、參加社團,卻鮮少停下腳步,認真去觀察校園內的一草一木;而這些植物,會隨著四季變換而有所不同。像是本校校園中,三月份開花的黃花風鈴木;冬天休眠期掉光葉子,到了春天開始長出綠葉的緬梔花(雞蛋花);接著五到六月花開後降下黃金雨的阿勒勃;葉片長得像鳳凰翅膀的羅比親王海棗。若是仔細觀察,各種植物都有自己的特色,認識植物,進而去觀察與欣賞,會讓我們與植物產生連結,抒發鬱悶、減低壓力。 - 接觸新媒材是一大挑戰
對於國中生來說,奶油土有部分同學有操作過,但二液型高彈性PU發泡劑則是完全沒接觸,其實發泡劑就是機車椅墊的材質,在其他生活物品其實算是常見,像是:鞋中底、護具、健身、瑜珈、按摩球、自行車配件、水上活動、居家生活等。由於發泡劑為A、B兩劑混合,若要調色,則先將油性色膏加入白色的A劑中攪拌均勻。A、B劑混合後,需掌握攪拌時效,並以等速倒入模具中。對於學生來說,發泡過程像是神奇的魔術,在完成之前都不曉得最後的外觀會是什麼狀態。正常的表面最後發泡完,通常是滑潤光亮,若是攪拌不均勻,或者是倒入模具速度忽快忽慢,可能會導致發泡後如月球表面凹凸不平,這也算是另一種特別質感。 - 從美感的角度出發,增進生活中的綠化與美化
在生活的周遭環境中,像是在家中、門前、工作、讀書的地方,若能有一些綠意環繞,空間的氣氛會頓時改變。不過,綠化和美化並非劃上等號,植物長大姿態需要調整,枝葉也需要修剪。同學在已有美感知識的基礎下,擷取出植物的特徵,進行植物的媒材創作,完成後須思考作品的搭配與擺放方式,這也是為了下階段實體植物的課程預作暖身。
-
01認識常見的觀葉植物
認識生活中常見的觀葉植物:虎尾蘭、黃金葛、火鶴、萬年青、龜背芋、合果芋、蔓綠絨、彩葉芋等。
-
02探索校園植物
帶領學生校園巡禮,仔細觀察校園內植物的葉片、姿態,並拍照及進行記錄。
-
03校園植物觀察與解析
各組觀察植物照片,並嘗試將立體的整株植物簡化、拆解;結合先前美感課程介紹過的美感構面:比例、色彩、質感、構成等,以小組方式進行討論並分析。
-
04媒材體驗—奶油土擠花練習
以奶油土、超輕土進行製作。奶油土透過擠花嘴,進行直線、S型、水滴、八字等基礎練習。
-
05設計圖繪製
以先前的植物觀察為基礎,將植物拆解成獨立的單元體,需注意不同植物的特徵,完成後嘗試改變植物枝葉的比例、尺寸,持續繪製出數個單元體。
-
06葉片單元體立體構成
依據設計圖,以奶油土擠出於花藝鐵絲上,開始進行葉片製作。製作前要先考量調色、控制擠奶油土的力量與速度。
-
07花器製作
使用二液型高彈性PU發泡劑製作花器底座。製作前先決定好色膏顏色,並注意AB劑量的正確比例,
-
08植物部件與花器組合
將取下的葉片單元體進行組合,以花藝膠帶纏繞固定,插入發泡底座花器中,並調整植物姿態。
-
09作品分享與討論
小組進行植栽擺放,嘗試不同的排列變化,進行作品拍照。請小組解說及發表作品,並請其他同學給予回饋,教師做最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