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紋理.質趣

核心概念
  • 學生能理解材質與材料特性、科技發展有密切相關。
  • 學生能理解不同紋理的質感所帶來的感受,在何種情境下何種紋理適用?
美感知能
  • 學生能以文字、攝影、拓印、素描方式記錄不同材質的質感與特色。
  • 學生能嘗試平面及立體的質感創作。

課程概述

質感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教師以美感電子書質感篇作為開場,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觀察質感的表面紋理。請學生分組後,攜帶生活物品,以顯微放大的方式攝影記錄。學生仔細觀察拍攝的影像,教師從「點、線、面」切入引導,請同學以素描的方式簡化圖形,進行平面質感的紋理構成練習。接著從平面作品中找出較為滿意的圖像,以膏狀的披土、塊狀的超輕土或紙黏土、液狀的保麗龍膠、稠狀的白膠、石粉等做為主要媒材,在限定的尺寸範圍中進行質感創作。最終學生進行佈展,並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質感命名、加工方式、表面處理、日後擬運用的場域等。

美感預期成果

  1. 提升學生對於各式質感的關注力以及對環境中不同質感的觀察能力。
  2. 學生能透過本次課程認識媒材,以此創作新質感,並了解這些媒材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 學生能理解質感表面紋理的必要性及優缺點,並能因地制宜選用合宜的質感紋理。

教師課後省思

  • 透過微觀,開啟學生觀察的眼睛

同學們對於生活中的質感紋理,可說是既陌生又熟悉。多數人選購衣物時,第一眼看到布料的花色,接著則會觸摸衣服布料,透過肌膚體驗材質的紋理質感;但對於自然物卻鮮少觀察及觸摸,如:石頭、花草、樹枝⋯⋯等。以手機的照相功能,透過高倍數的專用鏡頭進行觀察,是相當好的切入點。這些放大後的微觀影像,學生們觀看時驚呼連連,像是:人造物的表面大多是規律性的排列、印刷品表面由四色圓點所構成、紙張的表面可看出一絲一絲的纖維、植物的表面呈現不規則的幾何圖形分割⋯⋯,讓學生了解到,即使是同樣的事物,透過不同的視角觀察,也會有不同的收穫。 

  • 學生對於材質掌握度不足

批土雖是建築常見材料,但對於國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卻顯陌生。多數學生並未使用過,相較之下,紙黏土、保麗龍膠、白膠等材料則較為熟悉。批土呈現膏狀,濕度不夠時較難抹勻推開,加入適當的白膠攪拌均勻,可解決濕度不夠的問題,但當批土加入過多白膠時,會變得較為鬆軟,不易塑型;而加入適量的石膏粉,可以讓批土變得較為黏稠也較為快乾。 

  • 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取捨

學生於微觀觀察後,以點、線、面出發,發揮創意,設計出新的質感。但有些同學在第一次半立體質感創作中,不知道如何著手;亦或是發現批土的軟硬度不如預期,無法以拓印的方式壓製出紋路。教師可提醒學生,遭遇困難是過程中很正常的事情,設計就是找出合適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所以可修改設計,以目前可以施作的方式進行調整;或者是找尋其他材質來解決問題。而在實作之前的「質感設計圖」,除了請學生繪製草圖外,提醒學生填寫施工流程、材質準備,都有助學生思緒更加清楚,降低困難度。 

  • 透過布展,讓學生增加自信

以展覽方式呈現學生的作品,能讓學生了解教師對於創作作品的重視,也讓學生更加重視日後的美感課程。透過展場的擺設與布置,作品的質感獲得提昇,學生也對於自己的創作更加自信與負責。

課程規劃
  • 01
    認識質感

    質感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生活中的用品、器具、衣物,自然物、人工物,陸地、湖泊、海洋、森林⋯⋯,不同的物體有著不同的質感,可請同學分享對於這些質感的印象及感受,最終教師以美感電子書範例整合質感構面:質感是觸覺、視覺與經驗連動的統合概念,「材料」和「技法」是構成質感的兩個主要元素。

  • 02
    生活中的質感紋理

    授課對象主要為國中一年級學生,請同學們攜帶不同材質的生活用品或器具,課堂上分組觀察校園、住家、個人物品的質感紋理,以手機顯微鏡放大的方式瞭解材質背後的祕密,並以拍照的方式記錄下來,每小組挑選數種差異性大的質感,進行討論與分享。

  • 03
    平面質感紀錄與創作體驗

    同學就上次的紀錄影像再次仔細觀察,教師從「點、線、面的練習」進行引導,點的軌跡形成了線,而線的重疊、排列、長短、彎曲、粗細⋯⋯等等變化構成了面,請同學以素描的方式簡化圖形,在限定的尺寸範圍中進行繪製,此為平面的質感紋理構成。接著請同學嘗試創作新的紋理質感,並將自己創作的紋理質感加以命名,最後挑出最具特色的兩幅,陳列於黑板上。

  • 04
    質感分析與欣賞

    請同學們一起欣賞,並可進行意象分類(Image Map),並選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幅,以遊戲方式進行小組討論,這種質感所呈現的視覺肌理,名稱是否符合大家的想法?實際上可能是粗糙還是光滑?會讓你聯想到什麼樣的物品?在意象圖中不同位置的質感,與我們的生活有何關聯?希望藉由討論及觀摩,啟發同學們更多創意。

  • 05
    半立體質感創作1

    以膏狀的披土、塊狀的超輕土或紙黏土、液狀的保麗龍膠、稠狀的白膠、石粉等做為主要媒材,在限定範圍的尺寸中進行質感創作;並以其他物品進行輔助,製作質感肌理。輔助物如麻布袋、保鮮膜、紙膠帶、纖維、石頭、海綿、珊瑚、樹葉、樹枝⋯⋯等等,並以壓、印、刮、搓、推⋯⋯等方式進行,主要以單色為主,引導同學並非僅用拓印,而是實驗方式進行新的質感創作。

  • 06
    半立體質感創作2

    為強調表面質感及強化陰影處,待媒材乾透固化後,使用壓克力顏料上色,至多兩色。

  • 07
    佈展設計及討論

    各小組討論要以何種方式及內容來呈現作品,如:主視覺、創作主題、理念說明、展覽方式⋯⋯,討論完後,嘗試以學習單紀錄下來。展場規劃則由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例如:展場動線規劃、展示設計、展場布置材質搭配。

  • 08
    佈展及修正1

    於校內的空間進行佈展,並設置作品相關說明及介紹。

  • 09
    佈展及修正2

    因一節課布展,時間可能不足,故延續上週課程,讓學生繼續完成布展。

  • 10
    作品分享與討論

    請學生於展場解說及發表完成作品。發表重點 1.命名 2.加工方式 3.表面處理 4.日後擬運用此種質感的場域 5.展場配合展示之質感。 並請其他同學給予回饋,教師做最後總結。

魏士超
臺南市立大灣高級中學(國中部) 教師

任教於臺南市立大灣高級中學(國中部)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