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結構好美力

核心概念
  • 結構的美感。
  • 好與不好的結構處理方式。
  • 環境中美與力的處理。
美感知能
  • 能觀察生活中的自然結構。
  • 能對生活中的人為結構,進行觀察與討論。
  • 能透過素材的結構了解力的傳導並描述平衡穩定的配置方式。
  • 能思考運用結構來表達美與力的變化,並運用在小組合作的結構作品中。
  • 能思考何謂恰到好處的結構配置,並對作品進行表達與反思討論。

課程概說

第一堂課:利用簡報圖片及提問,讓學生初步了解結構的概念,感受結構在生活上的美感運用,包含了自然與人工結構。
第二堂課:學生四人一組,運用吸管(或紙張、竹筷、麻繩⋯⋯)進行單元體結構練習,要將量體(如:沙包或棒球)支撐起來不掉落,讓學生練習解決力量下墜與抵抗變形的作用,並感受自然中力與抗力間所產生的變化美。
第三、四、五堂課:材料為吸管、牙籤、竹筷、麻繩。運用上述素材,進行結構一個橫跨空間 A—B 點的弧面,並要撐起適當重量,感受力與力之間相互抗衡的美感,從中找尋均衡的力與美,發現力量在結構中所呈現的自然美感。
第六堂課:引導學生分享創作「結構好美力」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如何解決問題,最後達成目標的方法。

美感預期成果

1. 描述結構與力學基本關係的概念。
2. 能透過素材的結構及支撐了解力的傳導。
3. 能思考運用結構表達美與力的變化。
4. 能對生活的自然及人工結構進行討論。
5. 能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表達及反思討論。
6. 能透過觀察發現多元的結構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1.師生適應磨合問題:

授課班級為二年級,調校之故亦為新任教班級,師生均得相互磨合,因此前半段課程屬於適應期;也因學生並未接觸過美感教育,因此在課程進行前花了數堂課介紹生活美感、美感電子書、美感六構面。

2.學生對於美學缺乏敏感度:

本次的學生作品,在功能上已初步達成任務要求,也就是結構中的傳遞力量和維持穩定,但在結構體的外觀設計上,常以最簡單的四方形進行發想,變化性與美感度上仍可提升。第二學期教師會請小組搜尋新的案例資料並分享,讓討論更加活絡,期待原任教班級能在此部分上能有所成長。

3.南區共學社群的重要性:

本次課程設計在發展初期即與臺南區老師共同選定「結構」作為核心發展,故課程主題有類似性,但執行層面則有所不同;例如:各自採用不同材質,像是木條、冰棒棍、吸管⋯⋯;且學生的年齡層也不同。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腦力相互激盪常有火花出現,可從他人的觀點中發現自己課程的盲點。多數參與討論的老師對於此種方式深感認同,在課程執行結束後,臺南區美感教師會再進行交流討論,分享彼此的執行成果。

4.未來教學規劃:

承上,本學期執行時,發現材質特性是影響結構非常重要的因素,材質有的堅硬、有的柔軟、有的充滿彈性⋯⋯;有學生發現了「內骨骼、外骨骼」的概念,透過壓扁後的吸管插入原來的吸管中,在外形的設計上更簡潔且強度更佳,未來的課程仍以「結構」作為主軸,但會以硬、軟、彈性等不同屬性的材質,讓學生進行結構美感上的嘗試;也希望學生能夠舉出生活中的器具或者是產品所運用到材質與結構,理解力的傳導與美的均衡這兩者間的關係,並能將此原理運用在簡單原型製作上。

課程規劃
  • 01
    課程引導

    人體結構體驗,學生嘗試利用肢體來搭出結構體。利簡報圖片及提問的放式,讓學生初步了解結構的概念,感受結構在生活上的美感運用,包含了自然與人工結構。

  • 02
    結構單元體練習

    學生以四人一組,利用現成材料(紙杯、塑膠杯、紙盤⋯⋯)嘗試搭一個離桌面至少 20cm 的結構體,且上方須有一個平面,完成後須支撐約 300g 的重量。 小組運用吸管(或紙張、竹筷、麻繩⋯⋯)進行單元體結構練習,要將量體(如:沙包或棒球)支撐起來不掉落,讓學生的練習解決力量下墜與抵抗變形的作用,並觀察在抗力過程中所展現的結構美感。

  • 03
    結構好美力實作

    材料為周圍邊有高低變化的箱子、吸管(牙籤、竹筷、麻線),運用以上素材,進行結構一個橫跨空間 A—B 點的弧面,並要撐起量體,感受力與力之間相互抗衡的美感,從中找尋均衡的力與美,發現力量在結構中所呈現的自然美感。在實作過程中,透過授課教師的適度引導,讓小組作品除了具備結構力學的基礎外,亦可以比較作品之間的美感程度,進而調整或修正。

  • 04
    回顧與總結

    引導學生分享創作「結構好美力」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如何解決問題,最後達成目標的方法,並請學生分享。

魏士超
臺南市立大灣高級中學(國中部) 教師

任教於臺南市立大灣高級中學(國中部)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