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色彩

街景色彩拼圖

小小的新竹市中心,卻有著五個國定古蹟,密度極高,也是個新舊並陳的城市。希望能透過一系列建築色彩的體驗課程,讓學生能主動發現身邊環境的色彩,透過觀察與記錄,打開看見「美」的眼睛,開拓新的視野。

學學莫蘭迪的色彩美學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色彩,學習減法美學,由案例:logo、消防栓、鐵皮屋…等,學習色彩使用的適當性;進階由實際調色操作,體驗色彩比例調色的變化,練習調配低彩度的高雅色系。主要為審美觀念的培養及推動,學會應用適當的色彩於自身生活中。

完美族藝

透過教學活動學習仔細觀察自己原住民的生活文化,並思考自己的生活文化中,「美」、「醜」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並透過課程認識自己文化色彩的選擇與搭配,學習並運用更多的美感色彩元素出現在我們自已的生活文化中。

關鍵比例

以黑白出發,後加入「環境色彩構成」的美感構面,延伸至彩色色塊比例與整體(穿搭與環境)的調和性,並以服裝和環境色中「顏色的比例」關係,讓學生容易理解比例在生活裡的應用實例。

「色」圈圈

以排灣族特有的頭飾「花圈」為學習動機,探索原住民飾品文化,從製作中學習美感元素在飾品上的設計與運用,課程目標以花圈的「色彩」為學習主軸,加入傳統服飾的color code的認識和整理,讓大武的孩子了解排灣族的色彩文化,輔以質感、比例的探索。

美圖-圖美

讓學生了解校園與生活中的環境美感實例,藉由「圖片紀錄」與「圖片排列」討論具有美感的組合方式,引導學生觀察記錄環境空間,讓學生運用美感概念設計出「美感桌遊地圖」,培養學生對「美」的自發、共好與互動性。

迷宮美圖

透過花蓮街景地圖的主題生活內容探索,引導學生討論地圖街景的相關位置整潔秩序排列美感,色彩比例大小的面積美感討論。

校園來找碴

本課程以校園為出發點,透過校園探索活動引導從周遭環境景物探索色彩的組成,並結合將動物、昆蟲隱身在校園中的遊戲活動讓學生探索色彩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