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繪本引導學生理解故事中對於光的詮釋,尋找光的質感,帶入難民議題,使用紙張的特性展現光對「家」的想像。
以色彩為引導,引領學生發掘環境色彩的調和性,並且蒐集學校的代表顏色。
以布料作為編織媒材,讓學生運用配色原則,學習顏色搭配的適當比例。
以視覺化經驗的方式將圖像與資訊做結合,讓學生明瞭圖像說故事的力量,並運用邏輯分析、整理大量的資訊,口頭說明分析的過程。
引導學生對空間的觀察,透過建築史與現代當代建築的賞析後,透過建築師路易斯康引導學生創造質感光影紙箱。
透過通用、無障礙、防呆、仿生與五感設計,使用設計思考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結構、構造的概念,透過具有厚度的紙板創造出紙椅模型。
學生使用各色便利貼,找出文章脈絡後,繪製資訊平面設計的對開海報,並上台分享。
以報紙內的心理測驗,讓學生認識人格特質,並試著用文字敘述重新介紹自己。
課程結合萬物形式的演變、代謝派建築概念以及生物藝術與生物設計的普及化。
課程運用自己的照片與字母造型結合,產生新的視覺連結,給予有趣的故事內容。
介紹博物館的脈絡與社區設計,學習將資訊圖像視覺化,完成「我的生命博物館」的空間模型展。
運用質感差異與觸覺探索,去實驗各種正負空間的可能,根據使用經驗設定水泥作品,設計自己的「宇宙盒子」
試著將空間轉化遊戲化,讓抽象的概念能透過削果皮遊戲,重新描繪物件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