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學期開始會分享路上觀察學的議題主題發現,引導學生提高對空間的觀察力。期中給予建築史與現代當代建築的賞析後,透過建築師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光的魔術師來引導學生去創造光影箱子。學生須自製縮小比例的人型去對應光箱的空間,從中學習比例之外,六人一組收集大量回收材,透過質感的探索(例如:反光與折射光的材質)去製作一個玩光影的紙箱。最後呈現請學生各自使用相機或手機拍照後編排,製作A5 zine騎馬釘的小書展示。
美感預期成果
- 體驗微小觀察的趣味。
- 透過「光影」觀察生活空間的使用。
- 了解當代建築師作品的特色與設計過程。
- 透過「比例」、「質感」課程的材料體驗,創造趣味性的模型空間。
- 光影的變化給予空間的深度。
- 透過照片學習版面編排的初體驗。
教師課後省思
整個教學過程中也嘗試使用3種不同大小的紙管,讓學生在校園尋找合適的角落構築,構築的媒材與方式因為沒有特別說明,所以在執行的過程中,學生在組裝的時候花了不少時間去理解媒材的特性。有些很快就組裝出一個空間、有些則只有撐起幾根柱子,但體驗的過程都是非常有趣的,會在未來的教學中繼續安排學生體驗「構築」其真實比例與組裝動作的活動。
-
01基地探索
練習空間構圖。 尋找美的空間足跡part1:散步到學校附近的臺南古蹟-司法博物館,探空間美麗的線條與比例。運用黑筆與白筆的筆觸與搭配黑紙與白紙的質感呈現出不同的。 尋找美的空間足跡part2:在校園找美麗角落,使用不同口徑的紙管去構築一個空間出來。
-
02框「美」照
練習拍照。 尋找美的構圖-三分法與顏色創造立體的錯視構圖。介紹三分法的妙用後,運用不同顏色對開紙張擺在桌上,紙張上放一個立體物品,透過紙張顏色的不同,在景框中將2d桌面拍出3d桌腳的立體效果。
-
03追尋屬於我的光
校園空間光影的探索,透過手機攝影搜尋光影空間中「輪廓剪影、前後景、逆光、倒影、斑駁、奇幻」的遊戲探索。
-
04尋找光影建築師
尋找建築師特色。挑選自己先前探索光影空間最滿意的照片與建築師作品作配對。進而認識建築師作品的特色與設計概念。
-
05光合箱子
「質感」的探索,運用回收材創造光影的變化;「比例」的實驗,要求學生須作人的剪影襯托空間的深度。
-
06實際操作光合箱子
分為室內光與室外光:室內光偏向人工光源的測試,可以調整光的角度和方向;室外光為自然光,需透過遮掩的方式和材質來表現。學生使用手機或相機拍照。
-
07編排光影小書
將上週拍的照片,文字內容,編制在A3紙張的正面,思考之後需騎馬釘的編排,書籍初體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