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光的小宇宙:家

核心概念
  • 引導光與空間設計相輔相成,以及建築師各種對光的創意使用
  • 習得正負空間的應用並能體驗光與氣流在虛實空間中串流
美感知能
  • 從環境中發現光的習性以及透過各種透光、折射等的回收材質增加光的質感
  • 發現散光和聚光以及光的顏色在自家空間中使用的方式
  • 運用繪本故事場景對光的具體意義和抽象使用,討論光對情緒影響表現

課程概述

設計的開始來自於生活的各種細微觀察,讓學生學習逐步放大自我的感官,將過去習以為常或容易忽略的事物,透過反覆推敲、思索以及整理讓創意產生。因此透過繪本引導學生去理解創作者在故事當中對於光的詮釋,並且進行大量的實驗與討論展開光的旅程。尋找對光的折射、反射等各種回收材料作為光的質感;理解各種中介質對光所產生的聚光與散光;光的顏色對空間使用者的影響,並使用紙張的特性來展現光對空間的想像。最後以「家」為主題,帶入難民議題情感設計,讓學生轉化其對「家」的想像在光與空間模型當中。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習探索與感受抽象的創作概念以及表達難以言傳的自我感覺。
  2. 培養學生的空間創意與詮釋光線的用法。
  3. 理解與探索不同材質對光的表現所產生的各種質感。

教師課後省思

整個過程其實都非常實驗性質,很仰賴學生的主動探究與發現,老師的角色比較像是順水推舟,以他們當下遇到的狀況給予鼓勵和延伸的空間,彼此之間互相鼓勵和讚美,整個學習氣氛是非常友善舒服的。中間有關於創作光牆的視覺實驗,似乎可以與未來新媒體藝術科技等做結合。比如能夠與生活科技老師一起研究感測器或是讓學生可以試著製作出一些跟互動有關的作品,相信也會是有趣的課程。目前的課程只有讓學生簡單的加上背景音樂,陳設在校園角落,這其實也幫助學生延展體驗實際的校園空間,活動是投影機的幫助之下,也讓整個流程運轉的非常順利,期待未來能繼續延伸到不同議題的討論,讓學生的學習刺激擁有更多元的發展。

課程規劃
  • 01
    體驗宇宙光

    和學生一起閱讀與討論繪本「Lights on Cotton Rock」中光在每個場景的使用與代表意義。從故事裏的文字去思考角色對光的感受,並且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畫出有趣的外星人(故事中主要角色之一)發揮想像力,並試著請學生能思考自己的夢想是什麼?代表自己未來夢想的「光」會是什麼形式?什麼顏色?什麼樣的狀況打入在什麼樣的空間當中?

  • 02
    光就是空間

    「Light is space」建築師路易斯康的格言引導學生進入建築師的世界,觀賞各種名人是如何創意玩光與展現其有趣空間的設計作品。

  • 03
    好聚好散:聚光與散光

    立體的表現:與同學共同討論製作光道的各種途徑與方式,請學生各自發掘不同的中介質。例如長條形不同口徑形狀等的實心壓克力條、各種粗細的吸管或中心空透的管狀物、不同磅數的描圖紙、玻璃框、壓克力板與塑膠等材質的有趣實驗。

  • 04
    創作質感光牆

    平面的表現:引導學生大量實驗隨手可得的回收材料,試著透過對光習性的了解,找出各種簡易又有趣的材質,試著讓這些材質與光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光的質感,以影片的方式紀錄,並且使用APP將畫面切割成井字九格動態影像在同時間播印,讓光充滿著時間的縮影。

  • 05
    實驗聚光場景

    請同學兩人一組的共同創作。使用箱子作為光的容器,並運用討論出會聚光的材質創作空間模型。

  • 06
    質感光牆的紀錄

    請學生廣義紀錄這些材質,並且學習拍攝靜態照片,將材質與光的質感效果編排出自己的展示牆,為期末的展演提前暖身。6台投影機的裝設。

  • 07
    好聚好散:一張紙的無限可能

    增加空間的深度:請同學使用一張磅數偏厚的紙板,並試著不要使用任何黏著劑,做出一個光與空間的模型。注意此模型一定要使用其中一種散光方式照射。

  • 08
    光的情緒/軟硬

    引導學生思考光的色溫是如何運用在各種不同空間的設計,並且思考是否帶來不一樣的情感模式。試著理解並拍攝出軟光與硬光的不同感受。以家的空間為例,試著口頭分享自家最有趣或是最「形容詞自己預設」的家的空間(角落)。

  • 09
    繪本引導

    藉由圖像故事與時事戰爭引導學生理解世界各個角落的變化,建立同理心並同時闡述以自身微小的力量可以如何幫助這個世界。思考情況回歸到自身時,我們需要什麼準備以及未來提防的各種創意方法。

  • 10
    創作光的小宇宙:家草稿

    家的建立/情緒文字的延展:協助學生收集難民資料,同理不同角色在不同環境下所感受到的空間氛圍。與同學討論,寫下情緒語詞的九宮格。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