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環境中的垃圾問題進行引導,實際拍攝相關素材進行裁切、拼貼構成,從編排中了解畫面的平衡,並進行理念短講。
從結構物件的操作過程,能理解結構的美來自力的平衡與穩定,且能思考其中秩序美感與生活的關係。
探索紙張的質感與色彩,以及實際生活中的文化美感、意義與目前台灣紙張印刷在質感上的運用思維。
透過木頭構造物件拆卸與組合的任務體驗,了解構造的意義以及接合位置收拾的美感。
以學生攀登麟趾山經驗為發想,分組設計出一款跟玉山人文史地、自然生態、挑戰心路歷程有關的桌遊。
以操作結構物件引導學生觀察,再借由候車亭結構試驗,讓學生反思所學與生活關係,將抽象「力」轉為視覺美感。
讓學生認識質感以及記憶質感,製作質感封面,形塑學生對於質感的意義連結。
課程設計以構成感受進行知識點的探索教學。
學生針對封面紙質去尋找合適的紙材,進行標題與封面圖案的設計。
學生截取樹枝一段姿態最美的比例,製成樹枝筆,感受比例的美感。
提取校園色彩意象,讓學生理解校園規劃需以環境為思考脈絡,增進美感意識。
結合校園桃花心木落葉季,進行校園野餐的餐墊擺設構成活動,體驗生活之美。
讓學生從質感觸摸體驗到質感的運用,思考質感的主題性,製作以質感與主題相互契合的剪貼簿。
以最基本構成之美為目標,從生活中「擺放物件」開始,並能應用於野餐主題課程。
從修剪的樹枝中截取一段姿態最美的比例,思考使用上最適宜的線條比例細節。
2021/10/13 ➤ 銘修老師將登山過程的探索與體驗放進美感課中,請孩子透過登山旅程發想屬於自己的桌遊將設計。
|人物專訪|對談-林雪倩╳張銘修╳張燕琪╳廖定詳╳凌天|文字整理-魏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