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簡介
構成為各物件的排列組合關係,課程設計以構成感受進行知識點的探索教學,第一堂從立體空間到平面空間,讓學生理解畫面構成中輕重的概念。第二堂探討構成的心理感受,以感受詞彙進行構成。第三堂運用A8紙張,以方形灰階、黑色圓形,嘗試表現孤獨、渺小、壓迫、惶恐、沉穩等構成感受。最後運用校園之美系列明信片,以孤獨、渺小、壓迫、惶恐、沉穩等主題內涵,自行拍攝一組校園景點,構圖具有主題意涵。輸入兩行主題文字,選擇字體大小以及文字置放後,觀看整體畫面構成,兩者要符合主題內涵的構成感受。
美感預期成果
1、學生能夠從操作中理解構成的概念。
2、學生能夠感受平面與立體空間中的輕重關係。
3、學生理解視覺構成與心理感受的關聯性。
4、能夠表達自己作品的構成概念。
教師課後省思
- 以階段性的構成概念進行教學,一次一個構成主題,下一堂課進行構成主題的加廣,循序漸進讓學生最後以明信片統整的方式運用所學於作品中,是為檢驗學生學習的方式,而明信片在7-11印刷能夠適時掌握教學進度。是可以參考的方法,不一定要送到印刷廠或照相館印刷。
- 過程中學生對於每個階段老師的簡報教學後,再進行體驗操作,學習更為深刻,在學生沒有構成的背景知識底下,運用此兩階段教學更為重要,然而為使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操作體驗過程,教師在準備構成簡報時,一次以一到兩個知識點為主,不要一次放太多觀念,學生會無法吸收,反而照造成操作時無所適從,而憑自己的感覺。
- 這個單元最困難的部分來自於電腦編排處理,要跟學校預定電腦教室而且不與資訊老師的電腦課時段有所衝突,必須得跟教務處調課。吝外,有些學生電腦軟體的編排能力不足,得運用早自修或中午午休時段,開放給未完成的學生進行操作,未來可以朝向適當的手機App軟體思考,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手機來編排,只是考慮到字體與編排的專業度,還是得以電腦為主要工具來考慮。
課程規劃
-
01從立體構成、平面構成理解整體輕重關係。
1、運用桌面擺設,探索整體的輕重感覺。 2、從平面構成(積木擺設於紙卡上),發現立體與平面的視覺輕重具有相同的心理因素。
-
02構成排列與心理感受的關係。
感受詞彙:孤獨、渺小、壓迫、惶恐、沉穩 1、教師介紹字型的情感。 2、運用中英文感受詞彙,每人在15cmX15cm排出兩種感受的畫面。
-
03運用平面構成操作,可進行感受詞彙的調整。
感受詞彙:孤獨、渺小、壓迫、惶恐、沉穩 三張A8的方格紙中,讓學生自行挑選一個主題,以五張藍色階調紙張,自行裁切不同大小的藍色圓形,在方格紙中,編排出感受主題。
-
04以明信片設計,檢視構成的感受性學習成效。
1、課堂討論照片場景中,不同攝影空間構成所呈現的心理感受。 2、每位學生從孤獨、渺小、壓迫、惶恐、沉穩,五個題目中擇一,運用照相手機,選擇校園一處景色,符合主題的攝影構成。
-
05能講出自己作品構成的感覺,並挑選合於題目的構成作品。
1、教師先行將作品洗出明信片。 2、運用投影機投影作品,同學進行作品報告。 3、同學互評,從陳列的作品挑選出符合題目的構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