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希望透過認識環境美感要素,同學們將共同探索校園角落的細節與樣貌。透過反覆的討論過程,培養孩子觀察、發現、覺察能力,思考如何預防與解決,提升學生對於環境感知力。
學生認識台灣的色彩,了解色彩與環境的關係,理解色彩與自己的關聯並運用。
期盼能透過認識「調和」色彩,學習單一色系也可以創造簡約的色彩美,感受色彩的減法美學,並培養對色彩之美的欣賞能力。
理解平面廣告單的優缺點,並且知道該如何調整該廣告單的缺漏;能從自己製作的個人頁發現「構成」的要點。
本課程以美感課程中「構造」為主題,探索生活中的構造意義,並理解構造間的機能關係與材料的意義與美感,透過環保素材-雨傘,動手拆解傘的過程中,理解傘結構意義與零件素材的關係,更加深對構造的理解與應用,並嚐試將傘骨重新再造環保再利用的可能性。
由學生自行設計生活小物找出適合生活小物的接合方式,如果要利用不同媒材組合時,接合的方式又是另一種思考。
透過對家鄉的認識,讓孩子重新認識台東這塊土地的質感與色彩,找回人與土地的連結。
期望學生用自己的眼睛擷取色彩,用自己的雙手調和色彩,在過程中深入內化色彩的運用,並了解原住民傳統色彩與自己的關聯。
透過了解生活中布料的特性,探討布料與季節的關係。
利用自然界中的結構帶入主題,觀察樹木、葉脈、蜂窩、鳥窩等結構,再切入蜘蛛網的結構,使學生了解網狀結構的特性。利用木框與麻繩,融合不同的線材,使之具有美感可以承裝物品。
從物品排列的秩序到平面設計的編排,發展學生對於構成的觀察與理解,更深入探討對稱、平衡及構圖關係。透過動手實作槌染,讓學生在發現、體驗及探索三階段中,影響孩子的所見所聞,增加美的意識,也建立美好構成的意識。
透過前期的觀察與認識,對於比例有初步的了解,再藉由我們自身的人體構造與生活物件的關係,進而延伸至學生每天所接觸的課桌椅,去引導孩子思考。學習設計師的思維方式,運用設計思考方法,為周遭的問題找尋解決方案。透過一連串循序漸進的課程,培養學生對於美的觀察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也加強學生對於美好舒適的設計敏銳度。
藉由美感智能閱讀之下相輔相成,以閱讀、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於報紙的相關問題、色彩的感知以及用色之間的方法。
為了使學生能夠有效的利用空間,利用此次的課程讓學生知道人體與生活物件的比例關聯,並用PP板讓學生自製具有收納功能置物盒,藉由比例的概念探討生活物件的比例和美感構成的關聯。
此次課程是「構成」這 個構面,解釋「構成」原則,老師利用廣告單進行課堂範例教學,引導學生是否有更好的組合方式或是更好看的組合方式 。
用觀察 、發現 、探索、應用四個設計思考策略;透過應用環境色彩分析器 APP,學習招牌色彩如何應用與環境的相互搭配 ,又能兼具店家個人風格及識別度。
本課程讓孩子從兩個層面設計思考,一、從美感層面發現質感、色彩的意象,二、從探索自己的民族文化開始想像護身符袋子裡的祝福物,甚至思考它的型制與外觀樣貌及內容物,三、應用不同材質及色彩搭配製作出自己心中期盼的護身福,讓孩子依自己的宗教去祝福別人,給予平安符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進行教室環境色彩的觀察與「色彩改造提案設計」,透過減法設計思考,實驗教室色彩及秩序感,調整合宜而美的教室情境,滾動式的修正討論並進行分組動手做的歷程。
課程的核心目的讓學生參與未來校園空間的設計,從使用者觀點提出需求,打造學生心目中理想的校園,共創快樂學習優質的校園美感環境。
藉由平面的紙張摺出立體感,使紙的摺痕能夠改變力的運行方向讓學生明白「紙」的力量。利用摺紙技法將皮革摺出立體結構,製作出立體結構的皮物件。讓學生了解摺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