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線材的認識到傳統線材取得不易,認識到香蕉絲、苧麻、竹、月桃等材質取得方式不同,也藉由觸摸來了解傳統自然材質質感。在課堂中也安排手紡錘製作,簡易的木棍以及圓形木棍就可以製成,學習自製紡紗工具,讓學生了解線材的製作過程,也藉由太魯閣族人這樣的織布記憶方式,學生在手捻線的同時,將對於他們的色彩故事紡入線材當中。
認識月桃在原住民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了解月桃這個材料,並從中學習月桃的加工處理。
在這課程中簡易卡榫椅凳木框架製作與椅面紙藤纏繞編織,讓學生了解課桌椅的維護不易,能夠自行簡易維修,了解珍惜愛物的道理,並從中知道結構的力量關係。
本課程希望帶著孩子以環境的角度,思考與紙張的結合方式,發現「紙與物件」的各種構造方法,並探索張貼與環境之間的搭配關係,培養環境友善的公民素養。
雨傘是生活中必備物品,傘壞了回收時,直接丟棄造成回收及環保問題,本課程透過讓孩子探索「構造」,建立雨傘布及傘骨分開回收觀念,嘗試將傘布再改造,資源循環節能減碳,達到綠色時尚生活。
本課程的核心為觀察環境中的植物色彩,應用傳統手工刺繡繪技法,結合花卉線條觀察與描繪的構成,兩者合一呈現色彩與型態質感之美,完成生活中欣賞的書籤,呈現欣賞與實用的作品。
|專題文章|張意佳|臺東縣立新生國民中學視覺藝術教師、曾任臺東縣國教輔導團藝術學習領域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