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日常觀察與分析,拆解物品的構成配置,發現構成之美,進行明信片創作。
結合校園色彩及「隱形操盤手」人形模板,進行色彩搭配練習,完成個人簡介封面。
認識生活中的構成,接著嘗試拆解重組練習,進而應用在個人自傳履歷的三折頁排版設計上。
將原本僅屬於觸覺的質地素材,更增加視覺上的質感體驗再造與造型編呈,讓學生體驗透過美感教育得以讓身邊原本平淡無奇的常見物,轉化為具美感的體驗過程。
以青少年階段注重的外在服裝作為主題切入,透過制服議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以「服裝的比例調整」「膚色與衣著色彩的配置」發展課程主軸。
觀察生活環境中的結構/構造運用與其造形,聚焦討論形成美感的因素。結合「紙結構的承重」與「紙構造的接合」試驗,轉化由人因與美感出發的概念椅凳設計。
聚焦「食物擺放的配置」與「容器質感與食物的關係」的練習,經由桌面上整體的構成關係與質感配置,連結美感經驗與生活。
以學校近年來的環境硬體整修工程為例運用美感設計做校園視覺識別的軟性創作,解決空間指標紊亂、方向感不明的問題,以設計思維為手段實踐美感設計於環境空間中。
「走讀中港溪」為本校的校本課程,與社會科和自然科領域進行跨領域課程合作,以中港溪地景為主題,以學生對在地環境的認同引發學習動機。實作學習以「構成」為主要美感構面、「色彩」「比例」為輔,讓學生進行具在地特色的文創商品,以餐墊、鉛筆袋、環保袋三種,每人選擇一種為設計主題。
透過學習「構造」的美感元素,運用十字編織構造與設計方法,製成美感器物。
運用桌上的花磚杯墊美感設計,製成美感器物──圖花杯墊,學習構成的美感元素。
透過觀察生活環境的窗戶柵欄來反思生活美學。
由美感課程的「構成」理解:聚斂式與發散式排版,帶著孩子在報紙閱讀的觀察中,試圖找到自己讀取觀看世界的方式並綜合自己開啟的美的發現,教室提供多樣媒材的表現工具,排列出主從關係,對稱、均衡和格線位置合宜的報紙。
向學生說明「形式」之於「閱讀理解」的作用,開啟學生對「圖文形式的想像與理解」。
本課程試圖仿製安妮報紙Vol.4第10頁裡面的排版和專文內容形式,請學生分組製作屬於自己的專題版面,呼應英語文學習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英語文的閱續能力及跨文他的理解能力。
課程以 2025 年雙北即將承辦世壯運,同學想要介紹哪些雙北的景點與文化給外國朋友們為情境,引起學生的創作動機。
學生事先為一系列創作過程拍照紀錄,填寫文字紀錄,作為報紙編排的圖文元素。以兩種相異紙本實體報紙讓學生自行比較,透過手觸眼見直接發現,教師再統整分析。再借用美感字體排版歌重點提示,希望能讓學生自覺發現怎樣的編輯才具美感。
從《安妮新聞》第四期的封面有許多表情符號及顏文字,連結平時學生在通訊軟體中的喜好使用,讓學生快速進入狀況。運用ORID焦點討論法,觀察封面上的圖形符號與色彩、進一步描繪自己的感覺感受、再來詮釋以往使用表情符號的經驗,並分享給同組同學。第二堂課結合廣告品牌訴求,利用上一堂文字創意設計的方式,分組設計各組抽到的廣告金句。
教師以台灣一般新聞報紙、美國報紙範例、安妮新聞三者做資料蒐集與排版範例的比較。針對這三者的排版介紹、整理該份報紙編排特色分享、為自己的繪本作一篇專題報導並以海報形式呈現。
本學期課程為藝術生活從攝影與自我、文化議題、視覺書寫、建築環境最終,從影像討論或說明關於自己任何事情的排版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