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1.意識美感功能:
使學習者理解美感與設計功能面向的連結與重要性。
2.建構引導、發展、綜合活動循序漸進的美感主題課程:
(1)進行「力」的團體遊戲與承重實驗,使學生注意到力量的構成與穩定傳遞,體驗力學並逐步修正。
(2)觀察生活環境中的結構/構造運用與其造形,聚焦討論形成美感的因素。
(3)結合「紙結構的承重」與「紙構造的接合」試驗,轉化由人因與美感出發的概念椅凳設計。
(4)將結構/構造構面的鑑賞能力,實踐於美感生活。
3.從抽象概念到具像思考的轉化:
兼顧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能力課程進行中循序漸進將抽象練習轉化具象思維,學生經由觀察試驗建構美感的抽象概念,並以具體形式的討論銜接轉換,印證美感原理。
4.帶得走的美感能力:
將結構、構造與生活課題結合經由設計體驗活動,將美感鑑賞力運用於生活中,培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習者透過結構與構造·意識審美與功能性的連結及生活運用審美的層次。
- 開發以學習者觀點出發的結構/構造構面學習手冊。
- 建構發現、探索至運用階梯狀的美感主題課程,發展美感教學評量系統。
教師課後省思
1.認知領域的提升
經由觀察、學習成果、訪談與問卷資料,顯示學生在美感的認知領域有顯著提升。在課程實施歷程中,教學者透過對學習者的觀察與理解,並觀測學習單的完成度與課間討論狀態,皆能從模糊的美感認知,逐步進入到可談論美感原理與並進一步分析。
在構面中的認知領域教學,因學生在國中的視覺藝術課有色彩單元學習經驗,對於基本的記憶、理解層次有較佳的表現,如色彩三要素、類似色、互補色、調和色等基礎色彩學知能,但越往應用、分析、評鑑的層次數值卻遞減,顯示對色彩進階的整合使用能力較弱,教師可適時增加舉例與色彩練習。而比例、結構、質感及構成構面的記憶層次數值,教師應清晰說明構面之定義架構,以便為高接的認知能力遷移打好基礎。
2.技能領域的提升
經由觀察、學習成果、訪談與問卷資料,顯示學生在美感的技能領域有顯著提升。學習者普遍能透過操作展現美感的技能運用,學習成果達到評量指標的B級,A級加B級的學習表現,在各模組中皆達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數,而未有學習者落於E等級。
在構面中的技能領域教學,顯示基礎技能的操作表現較佳,複雜的高階創作則較弱,需要較為頻繁的示範與練習,但質感構面的卻呈現相反的狀態。色彩構面透過教學可以使其高階的創新技能大幅度提升,其他五構面以基本技能的進步較多。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技能領域的教學中,應針對操作流程的說明更加詳盡,或進行分組學習、補救教學,以顧及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習者。
3.情意領域的提升
經由觀察、學習成果、訪談與問卷資料,顯示學生在美感的情意領域有顯著提升。透過前、後測問卷數據顯示,學習者對於美感的情意領域,原本就抱持較開放的態度,經由學生課後訪談,課程有助於他們意識到生活中的美感經驗,並也樂於延續課程內容實踐於日常,傾向比例隨著表現程度佳的學習者而提升,但亦有學習者學習成就不高,但卻對美感的情意與審美抱持正向的思維。
4.綜合分析
經由觀察、學習成果、訪談與問卷資料,顯示,顯示美感教育課程能提升學生各方面、不同學習背景、性別學生在各構面的能力。
而女性學習者透過美感教育課程之進步幅度優於男性,未曾接觸美感教育的學習者進步幅度優於曾經接觸過的學習者,在課室現場需注意差異化教學。
-
01構造構面的認識
生活案例:「紙張立正站好」任務的分組體驗遊戲與分享。 抽象思維:構造概念的說明。 生活運用:穩定不墜落的「環保杯袋」初階持拿跑步實驗。
-
02構造構面的觀察與試驗
生活案例:飲料店、超商環保杯袋的設計案例觀察。 抽象思維:紙構造接合的類型一嵌合、彎折、黏貼、栓結。 生活運用:「環保杯袋」的進階改良設計與分享一美觀與功能性。
-
03結構構面的認識
生活案例:「紙魔毯」人物載重任務的實驗競賽。 抽象思維:結構概念的說明。生活運用:紙結構的案例分析一流言追追追·(多媒體影片)
-
04結構構面的觀察與試驗
生活案例:結構/構造美感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 抽象思維:結構的美感與力量傳遞。 生活運用:設計師的一百張經典座椅。
-
05不偏不椅1
生活案例:椅凳的功能與造形案例討論。 抽象思維:椅覺的力學與美感分析。 生活運用:椅凳設計。
-
06不偏不椅2
生活案例:椅凳實坐測試。 抽象思維:椅凳設計概念抽述與分享回饋。 生活運用:透過椅凳設計回顧思考與比例、色彩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