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惹草」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花器與花草」的對話,體會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課程將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打開序幕,接下來學生們將處理花器的質感議題。
「幸福野餐趣」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食物與空間」的對話,體會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學生們利用攝影紀錄,從食器、食材的搭配開始,探索美的生活布置。
在構成的練習上,藉由食物安排說明構成的基本形狀:方形、圓形、直線條、三角形與螺旋線條等要素,並透過課程的進行與練習體會「線構成」與「面構成」與「立體構成」中反覆、相似的形狀所產生的變化從中去發現構成中彼此形式呼應所呈現整齊、反覆、均衡、對稱等秩序的整體美感。
從印花樂市集的課程中,學生已擬定色彩計畫與構成進行印花的壓印與紙袋的設計,並完成一百種顏色的集體創作。這學期將利用已經完成的製版,延伸課程到各組包巾與包裝紙的構成與色彩搭配設計。並利用已經完成的包裝紙與包巾,進行展示與包裝,完成各組市集展示的設計。
「拈花惹草」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花器與植物」的對話。課程以引導式探究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的提問打開序幕,學生們透過小組不斷的選擇、討論、實作解決花器美感與功能的相關問題。
版面構圖布局和表現形式為設計的核心,此刻複習三年來文字、圖形、色彩、比例、構成等面向的學習,並教導學生如何透過「集結」、「排列」、「元素反覆」、「對比」的組合,並採用誇張、比喻、象徵的手法來體現視覺效果,分析自我、記錄美好、嚮往未來、傳達信息,學習資料的整理與版面的構成,紀錄美好的人事物。
本課程色彩分析的內容,以台灣的景觀為主,首先以學學文創的App分析色彩,並引導學生以水彩調出類似的顏色後,再以介壽團隊自製的色彩比例盒,進行色彩比例差異的體驗。
「構成之美」因應疫情的變化,轉為線上課程從日常生活的體驗切入課程,將視覺藝術的美感構成與書桌整理、三餐飲食擺盤結合
搭配校本課程,以「社區環境」為主題,視覺藝術著重「社區街道美感」。學生訪查街道後,整理三組照片(美感、差一點美、醜),分析美醜原因並發表。比較歐美、日本與台灣建築,提升美感和公民素養。透過VR認識華山建築美,理解街道美感來自統一與多樣性。學生討論街道美感要素,利用建築立面圖創作,運用點、線、面、形狀、比例、色彩等元素,營造視覺秩序和諧之美。
設計思考以人為本解決問題,提供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系統思考。美感構造課程讓學生設計收納書桌物品,如筆筒、文具盒、眼鏡架、手機架。使用六合法訪談最佳主角需求,了解造型、功能、擺放等。學生學習紙裁剪、折疊、接合構造,尋找靈感,設計原型,測試與反饋意見,用瓦楞紙製作最終作品,省思檢討並分享心得。
學生能透過探究與實作,感受代表家鄉的味道,發展本土認同意識,並透過圖像化的思考,運用視覺筆記版式,進行傳達與溝通。同儕間能互相協調,並利用所學習之藝術知能,設計出具主題概念的視覺傳達設計。
2021/10/13 ➤ 結合食物與生活的「野餐課」概念誕生,學生最大的挑戰是得把「點、線、面」等構成概念與食彩搭配得宜。
|專題文章|陳育淳|臺北市立介壽國民中學教師、教育部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群藝術學習領域常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