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活動,讓學生認識色彩有其意義與象徵,並記錄校園自然色,將之轉化與再現。
藉由紙卡的構成,成為有承載力的結構。透過觀察其結構的方式,創造能產生有秩序與美感的結構。
讓學生在米食外認識質感,並能結合質感經驗與技法,設計出質感各異的飯糰。
透過比例學習工具的使用,讓學生操作體驗版面配置的比例關係,建立「比例感」。
以圖像理解和美感思維完成安妮報紙內文章的概念圖
透過引導,讓學生思考紙卡如何站立,並能和其他紙卡依序的構成組合,創造有秩序與美感、亦能承載重量的結構。
希望學生透過學習構成的概念,以「相片牆」為主題,整理在校三年的點滴,並能將構成概念靈活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課程設計引導學生發現質感之美為目標,以各種各種材質來表現麻繩球的表面質感。
本課程探索各物件間彼此接合的方式,在拆、組過程中發現其構造之美。
從色票認識校園的自然色和人工色,探索視覺環境,歸納分析代表個人特質的色彩。
構成為各物件的排列組合關係,課程設計以構成感受進行知識點的探索與創思。
課程著重橫條紋的寬度和間距比例,如何產生合宜的美感之觀察,以書籤編織發現條紋寬細比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