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手捏飯糰玩質感

核心概念
  • 所有事物的質感,影響著我們的視覺感受。
  • 食物的美感,和外表讀材質質感有密切關係。
  • 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涉及到質感的概念。
美感知能
  • 能選擇、辨別所需的食材做不同的質感表現。
  • 能將食材合宜的組合,展現自己喜歡的質感表現。

課程概述

在本課程中,以活動設計引導學生發現質感之美為目標,先認識台灣的稻米種類和不同口感,並宣導台灣農業面臨的糧食危機。
Kit1先讓學生觀察、觸摸、品嚐各種食材,建立學生的質感經驗。Kit2是透過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如何將不同食材和米飯結合。最後以上述兩個經驗,讓學生製作出不同質感的飯糰。
首先在課程中觀察、觸摸、品嚐各種食材,建立學生的質感經驗。其次指導學生了解米飯的特性,以及把米飯結合的方法。最後,請學生結合質感經驗與技法,設計出表面、質地與包覆內餡的三款質感各異的飯糰。透過學生彼此發表討論心得,讓學生理解質感來自合宜的選擇與組合,質感之美在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發現,並能理解合宜的材料選擇是質感之美的首要條件。

美感預期成果

希望透過課程的安排,重新探索生活中的質感配置,並能思考質感的美感所呈現的不同可能性。在課程中另外安排融入台灣的稻米種類和不同口感,並宣導台灣農業面臨的糧食危機等食農教育,並且藉由不同KIT的設計安排,讓這個課程可以讓學生在米食外認識質感,並能整合質感經驗來設計生活上的物品,並能發現和感受質感的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整個課程安排,都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認識觀察質感,到觀察台灣的穀物,對學生們來說都非常有趣,也藉由課程讓學生了解了台灣面臨的窘困,糧食自給率的問題,學生在自省之虞,盼能在日常生活中力行。手捏飯糰玩質感,老師需要花很多時間採買和做準備,為了讓學生可以體會觸覺和視覺上的質感變化,老師準備了15種敷材。其他還需要張羅各式器皿,上課前洗米煮飯,課後收拾整理,所以如果有烹飪教室,或者以跨領域的統整課程來施行,會更加順暢。

課程規劃
  • 01
    認識質感

    以六種不同群組(杯墊組、餐盤組、清潔工具組、種子組、餐墊組、食品包裝袋組)的物品讓學生了解質感的特性。

  • 02
    認識台灣不同穀物的質感

    以九種台灣穀物(白米、胚芽米、糙米、糯米、十穀米、紅米、黑米、小米、紅藜)讓學生了解不同穀物質感的特性。

  • 03
    以不同食材裹敷飯糰表面表現不同質感

    學生以白米飯捏製成球型飯糰,再以小碟子上不同食材沾敷裹敷在飯糰的外表,形成不同的質感。

  • 04
    小組討論下回合飯糰質感如何表現

    小組各自討論要表現什麼樣質感的飯糰,需要準備哪些合宜的食材。

  • 05
    以不同食材和米飯相拌在捏製飯糰表現不同質感

    學生將帶來的食材和白米飯拌勻,再捏製飯糰,表現不同質感,也可在飯糰外表再添加不同質感。

  • 06
    了解「質感」存在於生活的各場域,影響著我們的審美感受。

    小組分享創作脈絡和形式,並說明飯糰的質感配置的美感,以及判斷各組飯糰質感的美感。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