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腦和動手改造校園指示牌,思考指示牌的色彩配色,除了對色彩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讓適合的色彩進駐在各處室的指示牌內。
以校園服裝材質的「合宜」體驗,讓學生認識「質感」的概念,將美感落實於生活。
探索自然界美的線條與構成形式,將所學應用在照片版面配置設計。
運用生活中鐵窗的基本構成形式展開觀察和分辨,能排列自己要表達的窗花線條安排,讓鐵窗的構成與學生的生活美感貼近。
校園植物觀察與紀錄並製作型版,後布局型版印染餐墊,運用構成原則布局 。
了解開箱文並從其中分辨出是對稱美、平衡美或是主從凸顯焦點的美。
先行展開校園環境的色彩踏查,並利用colorsnap分析色彩。再將採集的花葉布料上進行槌染創作。
開啟學生從考卷的機器紙材探索質感到手工紙材,做一系列的紙質探索。一個人的質感經驗資料庫,會隨著生活經驗累積增加而豐富。
先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比例美,再用比例不一的塊面和相同的文句,練習配置上去的感覺差異,筆記的尺寸和課本、書包的比例關聯,決定一個適當的比例大小很重要。
先從教室單純的課桌椅配色練習入手,重新思考教室黑板色、牆面和課桌椅的顏色搭配,但仍聚焦在課桌椅的配色思考為主,學生利用色票練習選擇配色
學生進行質感蒐集、觀察後,再進行聯想思考質感轉換的意義與想法。蒐集與主題相關的生活物件,以呈現質感紋理來強調主題。讓質感採集融入在微型版畫創作裡。
以圖樣 「構成」為主題,先是帶領學生認識美的形式原理,發現生活中的秩序,有秩序就會有美感,\r\n色彩也是,在色彩搭配的部分,讓學生練習─主導色調、搭配新圖樣,創作新圖樣構成秩序之美並傳遞分享給他人。
藉由色彩實驗去觀察與分析生活環境中的色彩美感。色彩是視覺 美感的第一印象,也是帶給人視覺感受的最先之感知,我想帶學生體驗環境中的色彩蒐集,發現調和色調與衝突色調的存在,讓學生能夠描述色彩意象。並藉著在環境中的色彩隱身術學習活動,通過模擬再現的過程去理解色彩,以及校園落葉色彩美感分析實驗,完成合目的性的色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