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黃秉儀

紙與質

現在市售手搖飲非常盛行,透過學校附近手搖飲店家引導學生進入質感的探討,觀看不同品牌的手搖杯的異同,這些不同容器有什麼樣的考量?對於消費者又有什麼樣的影響?

哇!質感有美!

從生活中發現我們所需的「用品」皆由不同質感的器具或物件組成,或是同一物品包含了不同材質的面向。讓生活有感,便以搜集不同質感對應出使用者感受的譜系建立出生活的美感經驗。

構簡單

構成裡,元素組織包含樣式和比例,以書本、文具以及生活用品等物品,學生能夠將課堂上使用的相關物品加以分類,透過布局排列,產生合宜的生活空間。

發現構成美

由學生們鉛筆盒中的各式各樣文具,排列在桌子上,感受如何可以構成一個合宜的畫面,讓學生從中體會構成的要素,並感受到構成的美就在生活之中。 接著以不同大小的圓與方,進行排列。由實體的文具排列轉換為抽象性的思考,觀察構成要素中的秩序、比例、律動的關係。

文宣構成

生活中發現「構成」無所不在,以文具用品的整理,認識構成的意義。當兩個以上的物件擺在一起,就會有構成的問題,生活物件幾乎都無法單獨存在。

鋁編筆筒

學生觀察環境進行美感課程,再次觀察鐵窗拍照上傳,激發學習動機。從鐵窗探討傳統和鐵窗花的差異,引導學生認識構成要素,體驗秩序、反覆、漸變等概念,展現美感。設計帶有秩序、反覆、漸變的筆筒,讓學生實踐所學。

檸檬帶著走

透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包裝材質,如:早餐店、麥當勞、星巴克使用的包裝材質,以及麵包店如何包裝蛋糕。探討店家選用材質的因素,並提到紙材的普遍使用,符合環保意識。學生觀察包裝的技巧,如紙張的承載、保護、美化功能,並鼓勵思考如何設計裝3顆檸檬的紙容器。